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故事】背上“夫子”去爬山 ---- 亲子共读《夫子说》

(2010-11-16 22:30:25)
标签:

格林文化

郝广才

欧尼可夫

夫子说

咕噜熊故事屋

亲子阅读

小步点

分类: 慢慢胖起来的书架-书、乐同享

【阅读故事】背上“夫子”去爬山 <wbr>---- <wbr>亲子共读《夫子说》

【郝广才文   欧尼可夫图  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

背上“夫子”去爬山

/小步点故事妈妈  孙慧阳

 

 

国学,似乎是每个喜爱阅读的父母都会有的情结。对于先哲的智慧,成人的感悟尚且有待时日,如何带给孩子们呢?

对《夫子说》一书的青睐,或正是出于以上偏好与疑问的并存吧。

藏下这本自己喜欢的书,还是捧着请郝先生签上了“TO 壮壮”的抬头。壮儿会自己趴在床边从头到尾的细细翻看,却远不似我一见钟情的热度。

到深圳公干的前一天,带壮儿跷了一天课去百望山看红叶,出乎意料地成就了我们母子背上“夫子”去爬山的记忆。

 

客厅。

收拾装备的功夫,壮儿还在茶几边摆弄他的磁力棒战队。

“嘿~宝贝儿,再不出发,我们到了山脚下,就只有返回的份儿了啊。”

    “哦……”小家伙应声,但没挪动。

“今儿带哪本书?”书,早已是我们出门的必备,读不读都会备着。

等壮儿的功夫,我再度翻看摆在桌面上的《夫子说》。 

四只神态各异的熊在水塘边逆光而立,身后半个圆圆的太阳将竹林的身影拉长,温暖地投射在大熊们的周围。夫子与其弟子们,便如此停驻在我们面前了。

    扉页,浅浅的山影,心境随画面一下子安静与开阔起来。

翻页。

【阅读故事】背上“夫子”去爬山 <wbr>---- <wbr>亲子共读《夫子说》

 

“嘿~ 壮儿,这个夫子跟我们很相像诶~ 他也喜欢一群人去爬山啊。”壮儿闻声停下手中的布阵凑过来,目光锁定在页面中夫子、乐山、乐林、乐水矗立在高高的山巅。

    “这山类似香山,还是百望山?”

    “估计是香山,百望山矮,你看鸟都从他们脚底下飞过呢。”

    “嗯,赶紧穿衣服,我们先去吃面、再爬山。”我再度提醒。

“好,弄完这一点儿吧。”壮儿又蹲到茶几边摆弄他的布阵去了。

 

想来,被人打断正在做的事情确实很别扭。

于是,我随口念起书中的文字,等着他。

“在古老的中国,有个很有学问的哲学家,他有很多学生,学生都称呼他‘夫子’,就是‘老师’的意思。‘夫子’喜欢登上高山,远看大地。……

书中的四只熊,似乎也在开着故事会----故事中套着故事。

    这一念,就念过了“有朋自远方来”、“因材施教”、“孝者能养”及狐狸与鹤争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段段故事。

   “狐狸和鹤离开后,乐水说:‘有个故事,也是这个道理’。”“啪”地合上书,对一旁听得呆呆的小家伙说:“穿衣服,出门啦。”

   “讲完、讲完吧!”壮儿终于抬头了,急切地等着后面的故事。

   “想听,赶紧收拾。”我卖了个关子。

   “那带着这本书吧。”果然奏效,小家伙开始提速收拾。“诶~ 妈妈,书里有乐山、乐水、乐林,那有没有乐天、乐地、乐风、乐雨啊?”

   好家伙,你这一问,再归结一下,就成了易经中的“乾、坤、巽、兑、艮、震、离、坎”这八个基本卦象啦!

   于是,背上“夫子”,我们出发。

 

餐厅。

“读故事吧、读故事吧。”一坐下,壮儿就晃着我的胳膊恳求。于是,等上菜的间隙,我们继续着与“夫子”的约会。

【阅读故事】背上“夫子”去爬山 <wbr>---- <wbr>亲子共读《夫子说》

“这只小黑熊好可爱”,壮儿点指着页面上的乐林,“我就是乐林了啊,你得记着喊我乐林。”小家伙仰脸一笑。默契地,书中乐林的话语由壮儿来“演绎”----说“演绎”一点不夸张:对于这么长篇幅的文字,五岁的壮儿还不能逐一念出,我们象演双簧一样,我小声“提词”给他,壮儿再自己讲出来。

这一念,又念过了“杀鸡取卵”、“父子抬驴”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少樵夫的段段故事。

   “啪”再度我合上书,指指桌上等待多时的面与壮儿相视一笑。

    大快朵颐之后,背着“夫子”,我们继续上路。

      

百望山。

“壮儿,快看,前面那片枫树林子多美!”

“妈妈,你喊我什么呢?”相比我的惊喜,壮儿倒是很淡定。

“哦,乐林,你看前面那片枫树林子多美!”于是,我应景地从自己的“心境”中走出,进入他的“意境”里。

     后续约莫两个小时的山路行走中,听到壮儿一直坚持称呼我“乐山”、时时纠正我称呼其为“乐林”,我确信:书虽背在我身上,而“夫子”及其众弟子的人却实实装在壮儿心里,一同来登山了。

 

   卧室。

    睡前故事时间,壮儿自选两本:《木之绘本-秋叶》开场,《夫子说》压轴。

 

即便这样一本长长、长长的,白天刚分三次读完的书,到了晚间小家伙依旧要全部念完才肯罢休。每每一段故事结束,我会顺势摇头晃脑、有节律地加上一句“此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壮儿似乎更喜欢这样吟诵古文的韵味(原句的脱口而出便是后话了)。想来,孩子对古文节律的敏锐的感悟能力,常常容易被我们小觑与忽略。

【阅读故事】背上“夫子”去爬山 <wbr>---- <wbr>亲子共读《夫子说》

此番,小黑熊乐林讲述“杀鸡取卵”的一节,壮儿自己照图“改编”;老少樵夫的一节,依旧照搬午间双簧提词的形式“演绎”。柔和的灯光下,我一句句轻声提词、壮儿一句句大声讲出。虽然没有另外的观众,丝毫不妨碍小家伙的投入与专注。

这样相依的一幕,不由慨叹:当孩子由好奇与兴趣的导向步入一段与内心对话的阅读旅程,阅读材料便突破了所谓“年龄”的严格框定;当成人不再纠结于“讲了故事,就要明白讲了什么道理”的标准,而是体会故事中的乐趣、给彼此留白空间慢慢感悟时,才会有亲子共读过程的放松与惬意;在孩子完成了由“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自然转化时,更多是对成人耐心与毅力的考验了。 

 

至今,我不甚清晰我的阅读兴趣会在多大意义上影响到壮儿对这本书的感觉。但从对壮儿的观察上,我相信:孩子比成人更专注于故事本身,而非“夫子有大智慧,需要去了解”的定式思维。成人与孩子视角虽不同,却由故事这座桥梁、由绘本这种形式弥合在一起。

缓缓读过一段段串起的故事,孩子在阅读的过程寻找着内心的认同。作为家长的我们,抛开孔子与熊的形象严格对等、抛开论语这部作品在成人脑中的定义与评判,或者才有机会与孩子平视这样一本大胆尝试、突破固化的《夫子说》,才有机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欣赏绘本中以图画讲述的过程,才有机会了解孩子的阅读感受吧。

【阅读故事】背上“夫子”去爬山 <wbr>---- <wbr>亲子共读《夫子说》

通读,掩卷。

星空下,夫子与弟子们外观自然与天象、内省自己的时候,壮儿终于枕着书睡去了。

我想,背了一天夫子,他也累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