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亲子阅读朱里安诺星云大师绘本心经格林文化咕噜熊小步点故事妈妈 |
分类: 慢慢胖起来的书架-书、乐同享 |
【《绘本心经》文.星云大师
自生的智慧
文/小步点故事妈妈 孙慧阳
一连几天,都是壮儿爸给壮儿读故事。
昨晚,换回我。
压轴的阅读,从《绘本心经》中“《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狗和影子’”的一节读起,论述“假如我们执着在“有”的假象,就会为自己带来痛苦。”
前一页,狗儿叼着从屠夫那里偷到的一大块肉走上桥头,低头望向水中的倒影。后因贪心得到倒影中狗儿叼着的那块肉,而跃入溪中。
翻页,狗儿最终趴在桥上望着原本自己叼着的那一大块肉随溪水漂远,壮儿问:“那它为什么不跳下去把肉找回来啊?”
“嗯,或者水流太急?或者河水很深?或者肉已经漂远、来不及了?”我下意识里顺口搭音儿。转念又仔细想了想壮儿的问话,“也或者,狗狗可以自己去追追试一试啊。”
我暗自想:“作为”与“不作为”,往往于一念之差;“行”与“不行”之间的权衡与抉择,也需要针对具体情况,不必一定把“尝试”排除在外。
但,并没有一股脑儿地把我所想到的统统倒给壮儿。
继续,盲人摸象。
与以前读时关注于一幅页面不同,壮儿开始前后对比翻看这则故事中前后两页的画面:六个盲人分三次呈现在画面中。第一张图只展示了四人,后页分两个局部呈现剩余二人摸象时的情境。
下一则,小孩子误以为自己踩到青蛙。
壮儿倒是对原来是踩到烂茄子的结果有些兴奋,半跪在床上眉飞色舞、表情生动地演绎着书中的情景:“啊~~~~不好!我踩到青蛙了!……哦,原来是烂茄子啊……哈哈哈”
于是,我放下书,做他的观众。
末了,壮儿加了一句:“他也可以把烂茄子当球儿踢呀!”同步,一脸灿烂的笑容。
再一则,婆婆每日诵念咒语、豆子自动跳的故事。
当一位偶尔借宿的法师指出婆婆一直念错了咒语,应为“唵嘛呢叭哞吽’”的时候,婆婆便再没了当初淡定、从容的心境,总是在诵念的过程中提示着自己更正、更正……于是,豆子也不再跳了。
承接末尾“不论‘唵嘛呢叭哞吽’还是‘唵嘛呢叭哞牛’,心念专一才是最重要的。”这一句,壮儿悠悠地说:“只要婆婆心诚了、专一了、想了,就是她不念那个咒语,豆子也可以自己跳过去。”
我朝他点头笑笑。
此刻,不需要我多说什么,壮儿的推演已经呈现给我他的感悟。
最后,金代禅师与兰花的一则。
……
翻到封底作者与绘者介绍的一页,我指给壮儿:“书上的画就是朱里安诺画的。”
“嗯,知道。”壮儿的目光停留了一会儿,就转到星云大师的照片上,“他是谁?笑得傻傻的。”孩子的语言往往如此直接,却并非成人预设的褒贬。
“他是星云大师,书里的文字是他写的。我觉得吧:人特别放松的时候,才会象这样自然、‘傻傻’地笑吧。”
“再念一遍。”小家伙仰头看着我,眼睛里跳跃着期盼与喜欢。
于是,再来一遍……
听过《绘本心经》,壮儿朝旁一歪睡去了,蜷曲着身体,小脸儿枕在合十的一双小手上,微微可以听到他平缓的呼吸。
书,一定需要成人掰开揉碎地“解释”给孩子吗?
尤其,有一定深度寓意的书?
比如,《绘本心经》。
对于此类蕴涵“大智慧”的书,我想:更需要给自己、也给孩子们留出“内心开悟似的、自生的悟道”的时间与空间,而非掰开揉碎、逐字逐句的、唯有成人为正解的说教。
提及《心经》,如果是260字原文的纯文字版本,我恐怕不会特意去寻来、专门念给此时的壮儿听。对于孩子,这好比“要我读”的方式。
而当它成为 朱里安诺 画笔下的水墨演绎、联袂星云大师“从生活中寻找佛法”、“用孩子能懂的文字写出”的《绘本心经》图画书时,我想,我所做的也只是让书出现在孩子的视野之内,等到孩子有兴趣选择它时(“我想读”的状态),用心地、诵读给孩子。以图画与声音,将文字转为“传递智慧的种子”埋藏于孩子内心“兴趣与乐趣的田地”里,交给时间、用耐心陪伴他的成长。
阅读之后,依孩子的兴趣与发问,或有些探讨、或有些推演,但终都不会是一个“中心思想”式的总结。
若干年后,这些“传递智慧的种子”或有果子结出,那便是孩子自生的智慧,终将伴他一生……
--------------------------------------------
另附,
格林电子书线上阅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