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想长大之四岁父母篇:适度放手,呵护勿“过度”

(2010-02-03 09:40:05)
标签:

成长记录

父母困惑

儿童心理

杂谈

育儿

拒绝成长

分类: 观点、思考、探讨

    我不想长大之四岁父母篇:适度放手,呵护勿“过度”

【壮的慨叹:我的袜子好脏啊!洗袜子可真累啊!】

    近期好几件看似偶然事情的发生,将自己的思路引向一个方向:孩子过了四岁,对他的呵护,身为父母的我们——“过度”了吗?

     这个问题的凸显,早先源自观看杨凤池老师的讲座中的一段话:“好的母亲,是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给孩子全身、心的照顾,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撤退。由前台的演员变为幕后的导演,最后变为场记、门口售票员。。。最后没有关系。不好的母亲,是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交给别人。等到孩子长成的时候,拉到自己身边。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用“奶水”重新浇灌,迫使孩子长出婴儿的脾胃、皮肤,无法应对与适应现实生活。”

     之后,是接壮放学时,同学妈妈说:“看多好,壮都是自己戴围巾,我们那个不行。”

     真正环顾四周并回想。。。。。。类似的“过度”呵护现象还真不在少数。

 

     不妨以 四岁半的孩子 为例(壮壮的年龄 (*^__^*) ),如果你家也有一个,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吧。。。。。。

    在生活起居中回顾 由早晨的起床、穿衣、洗漱,送去入园,到晚间的接回、进门的更衣换鞋、进餐、睡前活动、洗漱,以及日常大小便后自我清理(擦PP)等诸多环节的每个细部里,你家属于哪种情况?

      A、完全由主抚养人包办代替  

      B、孩子完成一小部分,大多由抚养人辅助   

      C、虽略有些慢,但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完成  

    在与孩子形成的亲子关系中

    当孩子提出某种需求时,如在家时想吃一个桔子,或在外面时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是否立刻起身替地为他剥开桔子皮,或为他代劳向小朋友借玩具?

    当孩子遇到某些障碍时,如想吃饼干却打不开袋子,是否立即帮他撕开?还是鼓励他自己想办法(用小剪刀剪开袋子)解决?

    当孩子提出要尝试自己亲自做某件事情时,如孩子想给自己倒杯水,是否通常以“你还小呢、做不好,长大了再说”为由拒绝并代劳? 可用装有1/3水量的矿泉水瓶开始,让孩子练习倒入杯中。逐步增加瓶子里的水量。

    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是否自己先冲上去替孩子表态、指责对方,甚至不等自己的孩子张口,强行拽走孩子?

    当参加一项集体活动时,老师互动提问,是否等不急孩子思考出正确答案、立刻趴到孩子耳边告诉他答案、教他怎么说?

    当孩子表达出与我们相反的意见时,是否客观地分析、合理地听取?还是一概拒绝----你的事情我做主?

    。。。。。。      

    在日复一日看似的平常中,哪些我们与孩子共处的时刻里、哪些事件中,孩子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当成了“隐形人”?

 

    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自我管理习惯、思考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父母们的适度放手。

    习惯的养成,是过程的累积,恰需要从当下日常生活中点滴貌似的“小事”起步去带来根本的变化。

    生活上,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留给他机会自己处理,保持足够的耐心,哪怕处理得不好也是经验的累积;当孩子专心在做一件事,一不要随意打断、二不要从旁看管、三不要指手画脚;当孩子遇到困难,避免直接扔出解决办法,允许孩子稍慢一些想出自己的;当孩子遇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尤其与成人相悖的情况下,切莫以居高临下的身段全盘否定,相反,找出里面哪怕很小的、可取的部分肯定他。。。。当孩子们得到更多尝试的机会与鼓励,累积了生活中点滴或成功、或失败的种种实感与经验、有了比较与鉴别,再去面对即将到来的与幼儿园生活完全不同的义务教育、面对更为多元的生活变化时,孩子会有可用来借鉴的克服学习中困难与挫折的“工具”。不断累积、不断成长,不断走向独立,孩子手中的“工具”才会逐步丰富到自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出生   母乳的心理戒断 自主控制排泄  说“不”   恋父或恋母   很好的自我意识    强烈的好奇心   生理发育逐步成熟

                                   “我自己来”   情结      主客观世界的区分   强烈的求知欲   两性关系的关注

 ○--------------1.5岁-------2岁--------3岁-------------6岁 ~ 7岁-----------------12岁---------→

孩子:完全依赖               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          由身体的独立走向精神的独立 

父母:完全照顾              尊重孩子的表达与意志     →   良好的沟通、适当的方法、逐步放手

[参照弗洛依德:心理发展阶段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针对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变化与特点,需要父母渐变的适度放手。

    当孩子脱离母亲的子宫、被剪断脐带,便从客观形态上完成了分离、走向独立的第一步。4-5个月,当孩子可以接受辅食、当孩子可以自主控制排泄、第一次说“不”。。。孩子的生理一路发展着走向独立,心理的自我也在同时迈步。作为父母,如果将“无间隙的全面照顾”作为起点,把“孩子的独立自主”作为终点,在这两个端点之间被成为“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的3~6岁阶段,更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生理和心理年龄的特点,逐步放手、循序渐进。惯性地为了眼前一时的省时、省事、省力,而剥夺了孩子们成长与独立的机会不可取,完全扔给配偶、不闻不问的全盘忽视,同样不可取。

    四岁半的孩子 为例,如果父或母一方在孩子的生活中过于强势地出现(如什么都比配偶强、什么都听自己的)、父或母对孩子的亲昵过于频繁、或单亲家庭造成的抚养孩子的父或母过度依恋孩子,结合此年龄生理发育的特点将使得孩子更容易产生恋父、恋母情结。尤其男孩子,在此阶段需要与母亲的适度分离。母亲更应放手,创造更多的机会将孩子推向给父亲,让孩子充分地、尽可能多与父亲发生联系、交往。父亲对孩子的积极回应、适当时机下的性教育都是应当给予给孩子的内容。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所以有“懒儿必有勤母”的说法,这也同样需要父母们适度放手。

   如那天在熊窝里聊天时提到的一个有趣现象:勤快姥姥会有个懒惰妈妈,而懒惰妈妈又会带出一个勤快孩子。这样的传承是否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个体,恰如背后各不相同的爸爸、妈妈。

    由此,仅希望此文引起诸位博爸、博妈更多的思考。

    面对一日日长大的孩子们,适度放手、寻一份适合的方法,给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