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后的北京,阳光明媚。
本是正在听杨凤池老师有关心精神分析的培训讲座,友发来信息:“丁昨天又收到了
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儿童)书法美术评级大赛
的证书,这次是
银奖(书法中级
5级)。他又好好高兴了一次。这次是寄到学校老师转交的,他和老师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我没告诉他们。实际上作品寄出后这事就给忘了。对他真是意外惊喜了。”
真是高兴,仿佛是自己的孩子获奖了一样!
第一时间里,浮现在脑海中的是十岁的丁丁略显憨憨的笑容。
我回复友:“祝贺丁丁!!虽然结果——作品被肯定,但这更是对自己五年来辛苦坚持的过程的一个肯定!水滴石穿的坚持,需要强大的毅力去磨砺,希望他继续在过程中努力!回头想想五年里,他自己的每一次提笔书写、每一次遇到惰性或阻碍、每一次的犹豫放弃。。。。。。其实,获奖是外界认可你内修的一个结果,但根基还是在自己内修的能力。继续坚持,大小伙子!”
那一家三口中,丁丁 的性情更象友,不属于很外向、活泼、灵动的那一类孩子。回忆这个千禧宝宝从降生到现在,真是有太多看似平淡、却成就着不平凡的故事。全国书法美术银奖的证书只是其中之一。
导演,就是友。
友本就是个稳重、厚道、做事认真且用心的人。她一直把自己说成笨鸟,而在我看:她却是深黠育儿之道、心存大智慧的一位母亲。
记忆中,丁丁是四岁多开始接触笔墨纸砚的,至今还记得友带着挥舞着两只小黑手的他,在宣纸上“作画”的情形。最初的动议,源自一个朴素的想法:一个中国人,应该写好中国字。
对于一个四岁多的孩子而言,如果说毛笔、墨汁是好玩儿的,一旦上升到按规范写字的高度,就有很大难度了。
那一年,她们走进了
石万清老师的六宝斋。书法是石老师带给孩子和家长们的“六宝之一”。
回想起来,四岁的一年,丁丁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石爷爷的大桌子下面,摆弄着老人画缸、画轴渡过的。友很尴尬于这一场景,反倒是石老师夫妇接纳着这个个子高高的小家伙,“让”丁丁沁润、温熏着渡过了这开头的第一年。
这一年唯一收获的书法作品是隶书版:天下大公(见上图照片)。
而这一个看似缓慢的开端,谁又能预想给日后丁丁的厚积薄发带来如何的储备呢?
种子被埋下,友在犹豫:它会发芽吗?
性格里的平稳,带着她们继续走入第二、第三年。
升入中班、继而大班,幼儿园里开始教孩子写字、珠算,精细动作的进步与技能的锻炼,似乎在丁丁与书法之间搭上了一座桥。从一岁开始妈妈把他揽在怀里共享的阅读时间,幻化成了丁丁举着报纸给爷爷念标题、幻化成了丁丁在不经意间开始的自主阅读,似乎架在丁丁与书法之间的桥又加宽了。同时,六宝斋的件件“宝物”把丁丁从桌子下吸引到座椅上了。小家伙开始有了兴趣、关注内容,甚至可以表达一个五、六岁孩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了。
这样的基本功,轻描淡写地日复一日地继续着,小丫丫开始发芽、长叶了。
一晃,丁丁升入小学,开始有了功课,有了复习、有了考试、有了分数。。。。。。甚至,有了课外辅导班。
在很多家长信奉“学习搞好是孩子主要任务”的当下,书法连同六宝斋里的其它五样“宝物”与“分”相比,用天津方言讲有“闲摆儿(白音)”的嫌疑了。
虽然丁丁已经过了三年的坚持,环顾四周及社会上大部分学生家长的选择,“要继续吗”的犹豫仍不断困扰着友。书法练习过程中对内心的磨砺、对耐心的考验、对信心的打击。。。。。。以至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她一直在担心丁丁到底对书法怎么看?每每看着丁丁专注而投入地提笔书写时,却又不敢跟丁丁探讨。困惑中,抛开功利之心,友再次做出了朴素的选择:把写字(写书法)养成一种孩子的习惯。毕竟,早几百年的孩子也只能用毛笔写字啊。
温暖中,小丫丫开始出枝生干了。
去年秋天,丁丁升入三年级,学业更重了,学校的要求也更多。六宝斋、数学课外班和英语课外班,是丁丁仅有的三个课外教室。与其他更为忙碌的孩子一样,丁丁每个周末的课程雷打不动:早起去送、忙完去接,这一队母子如同放入轨道的赛车、上满弦的钟表。。。。。。高速运转。而相对与数学与英语两个班而言,丁丁的兴趣则在六宝斋里,“六宝斋”“书法、演讲、诵读古诗文、能力培养、公益活动、家教知识”这六件宝物让丁丁着迷,对丁丁的性格影响也更大。
年终将近,友几番矛盾挣扎后决定:停掉丁丁的英语和数学两个课外补习班。我支持她。默契背后,彼此也深知:做出这样一个与现实社会流行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抢跑、速成之风背道而驰的决定,需要怎样的视角、勇气与决心。
于是,基于内心所向、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基于与孩子的沟通,09年的年末,丁丁成功“减负”了。校外课堂,仅保留了已然成为他的习惯、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的“六宝斋”。
回忆最初的笔墨纸砚玩具,直至全国银奖的今天,丁丁和友羁绊着一路走过了书法学习的五个年头。五年里,每次返津,我与友大都会努力挤出时间见面,哪怕是晚饭后带着壮在友家仅住一晚、第二天清晨离开。每每两个孩子玩儿在一处,我们会坐在沙发上品着茶聊天;两个孩子睡了,我们也熄了灯,一不留神就彻夜聊到天亮。
五年来作为见证者、同样作为孩子的母亲,我深深理解她的每一次犹豫、困惑、茫然、阻碍,甚至试图放弃。。。。。。那种看不到“希望”的渺茫、不从众的选择,恰如暗夜中的行走般令人窒息。对于成人,都未必有信心,何况孩子?友回忆:曾有一段时间,除了写完每一幅字,挑出好的裱起来,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平淡无任何微澜。更多的宣纸被反复利用扔掉了,更甚至,有时一周时间也写不出一个值得称道的好字来。。。。。那时,就会怀疑这条路是不是走对了?毕竟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上同伴稀少。虽然凡事都有规律可遵循,但没有自己的验证对什么都怀疑。
友说,那种感觉很恍惚、很不自信。
对话中,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使这一对母子坚持了下来?
友的话:直觉告诉我一定跟着自己的心走。
我想,不同于众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支持她们坚持下来的内心的直觉,就是源自友和儿子骨子里的那种最原始的朴素:那些朴素到毫无噱头的教育原则——遵循“循序渐进、顺其自然”的教育规律、朴素到被别人认为“傻”的目标——中国人应该写好中国字和朴素到被旁人看做“笨”的选择——踏踏实实、日复一日如驽马一样前行的坚持。
而恰是这一份份朴素,日复一日夯实地积淀成就了十岁孩子的第一个希望之灯:全国书法银奖。
陪伴孩子成长的路很长。孩子们的成长成为动力推动着作为家长的我们,一路学习着摸索前行。路上有灯,本不是前行的目的,但有了灯也会使前行时更顺畅、更自信。
我相信:接下来的五年、十年里,会有更多希望之灯渐渐亮起在丁丁母子坚持的、朴素如驽马一样前行的道路上。。。。。
祝福她们。
【另,停笔之时,另一个好消息传来:丁丁的另一幅书法作品在
“经典中国”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获奖,证书已经寄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