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初七,冬至。
近几年越发地喜欢有关饮食方面的传统了,比如立秋贴秋膘、冬至吃饺子。一来,省去寻思三餐吃什么的安排;二来,生活的乐趣全都浓缩在这一次次按“老例儿”做饭的准备过程中了。
(一)记忆中的饺子
至今对父辈大家族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若干个除夕夜在爷爷家聚会包饺子的过程。
窗外的流光溢彩的焰火温暖着寒冷的冬夜,窗户上的水蒸气也晕染着室内热闹的气氛。屋内人来人往,备菜的、洗菜的、剁馅的、和面的、准备餐具的。。。大人们各司其职地忙碌着,孩子们则穿梭在成人中间追逐打闹,偶尔会招来大人的呵斥。年的味道就和着这看似纷乱的场面、这热闹的聊天、这顺着窗缝飘进来的焰火的气味弥漫、温熏开来。。。
后来,父辈们年纪长了、孩子们也都做了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即便奶奶家的房子比以往的大了也由于人丁兴旺而显得局促。于是,近几年的聚会改为在饭店点菜送到家里、不再忙碌着自己准备了,或是干脆到饭店里去就餐。
但儿时的记忆中,因为除夕、因为饺子、因为那一大家子人,仍旧最是温暖。
于是,有了自己的小家,尤其精力旺盛的壮壮,在家包饺子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悄然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传承?
(二)09冬至饺子带来的感悟
昨这饺子包的,可真是够热闹的:揉面,壮壮要自己试;切面、自己试;擀皮,这是会的,自然也要自己来;唯独包,没尝试。虽然穿着“工作服”,没一会儿,小家伙的脸上、头发上、衣服上。。。都蹭上了面。桌子上、地面上也都或多或少“留白”起来。
看着凌乱的场面,起先,我一再提醒壮壮:别蹭了一身、面撒到地上可就浪费了。。。。。。可起效不大。干脆我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他自己不停地捣鼓捣鼓、投入、专注而快乐地样子,忽然间豁然开朗:小家伙的关注点在“面”上,在“玩儿”上,专注在他自己的兴趣上,根本就不是我所关注的“卫生”和“不浪费”的问题。也或者,在我提醒的时候,小东西正想着:哈哈,这么一大团面可比“橡皮泥”好玩儿多啦!
由此,如同“线”压根儿就没对正了“针孔”,提醒了不起效也就成为必然。而相对于整洁而言,这一刻,孩子最初的体验与快乐的过程更为基础和重要啊。
看着壮壮沾着面粉的小花脸儿,我不禁笑出声来:还是随他去吧,这本身就是个体验的过程。怎么可能要求尚未熟悉和面、擀皮的小孩子,一上手就把案板整理得整整齐齐、不洒不漏呢?总要有个过程让他慢慢体验。工具用得顺了、小手配合得好了,桌面的整洁也就指日可待了。
想通的一瞬间,一切都释然。
还是体验过程吧,让相机记录下的快乐,成为我们内心体验到的快乐的一部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