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下题目的时候,脑子里其实是很多零散的片段,但总是觉得会有一些隐含的脉络将它们看似无关的表象相连。不是有话说:当思想成为文字,已经与脑中的有了偏差。
所以,试着描述一二,留待有空的时候慢慢如含着梅子般咂摸吧。。。。。。
就由城中这日不能少的超市里的琳琅满目,择一些说起。
蔬菜区——这日子口,货架上可“百里挑一”般自选的西红柿,甚至宣传中水培的、绿色无污染的小包装“精品”,却是无论如何也咂摸不出儿时吃过的西红柿那般滋味儿来。虽然儿时没有大棚,西红柿也并不高产。于是,冬日里偶发地会怀念儿时“两毛钱不卖择”的一大提篮西红柿,即便是青中透粉的那一个,咬一口下去,也有沙沙的、酸甜可口的清爽。
生鲜区——别看柴鸡个顶个的骨瘦嶙峋,却比健硕的饲料鸡更值银子。柴鸡下的蛋都比大棚的鸡蛋贵出两倍去。卖的是啥?是天然散养的概念。图的是啥?安全加营养的踏实。
冷冻区——速冻的饺子再省事,也比不过餐馆的饺子更现成。坐定就点、吃完就散,就餐的过程整体变得“速成”起来,倒是适应现而今紧张、快捷的生活节奏。可得的同时,究竟失了啥呢?于是,还是会隔些日子买了肉馅、蔬菜、面粉,大盆、小盆地码放一桌子“零件”,一家人围坐在桌旁,边聊、边包、边煮、边吃地张罗一顿自家的饺子过瘾。饭后再来碗热汤,便是爷爷在世的时常常称道的“原汤化原食”的境界。
粮油区——米的种类史无前例地显多:产地多、品种多、包装规格多,一种比一种白、越吃口味越高起来。当某日遇到哈尔信出售现场打磨退壳的水稻,现场尝试粗磨了一袋才发觉:原来刚褪过壳子、尚带着温度的大米用手摸起来是油油润润的感觉,用鼻子嗅一嗅是沁人心脾的清新米香,更甚至煮过米饭的空锅里米的余香仍渺渺不肯散去。当兴冲冲如发现新大陆一样磨了几袋子分别带给父母、亲友“尝鲜”的时候,老人淡淡地说:老家新收的麦子,去了壳子会比这个还饱满、香气就是这个样。
。。。。。。
返回头,这育儿与种庄稼、吃饺子是否也有几分相似?一分功夫一分味道?育儿与其却又不同,庄稼这茬过了,下茬可重来。孩子的童年,走过了就再没机会倒带重来一遍。
我们是该继续着生活中的“速成”,鼓捣着孩儿们也“速成”起来呢?还是跟随孩子的生长的脚步,耐心地陪伴照料呢?
窗外,冬夜里树的枝干光秃秃地枝杈向天,偶见几片枯叶干瘪着悬挂其间。但谁都不会怀疑即将的春日里,枝杈间会有如何生命的绿色于一夜间喷薄而出、于一夜间舒枝展叶、于一夜间姹紫嫣红的花香飘渺。。。
对于孩子,你还在陪伴吗?你还在耐心吗?你还在坚信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