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幼儿园布置了新任务:为迎接“3.8妇女节”,“让孩子们知道三月八日是妈妈的节日,要爱妈妈,帮妈妈做事情[摘自幼儿园的《通知条》]”家长们要上交两张照片准备图片展,而且是“命题照片”——第一张要求内容是孩子们帮妈妈做事情的,另一张是妈妈与孩子的合影。
当先生把消息告诉我的时候,我很奇怪地问:“为什么是要新拍呢?不用‘临阵磨枪’了吧,壮壮的以往的照片集里有现成的资料,晚上我编辑一下就成。”晚饭后不大的功夫,片头的照片就新鲜出炉了。
图片一:2007年07月30日---壮壮2岁1个月,帮助妈妈剥大蒜;
图片二:2008年05月31日--壮壮2岁11个月,帮助妈妈剪豆荚;
图片三:2008年06月03日--壮壮2岁11个月,帮助妈妈切黄瓜;
图片四:2008年10月05日---壮壮3岁3个月,帮助妈妈去择米;
图片五:2009年01月19日--壮壮3岁7个月,自己的玩具自己刷。
很遗憾,五张图片没有一张是壮壮的正脸、没有一张是他对着镜头笑的、没有一张是刻意教他比划出来摆拍的姿势,这五张随手挑出来的片子都是日常的累积。当初拍摄的时候,没有“抬头!拍照片啦!快点看这儿...”的招呼,记录下的是壮壮帮妈妈做事情的时候,最最认真、专注的神情。
回到迎“3.8”节的话题上,如何爱妈妈?如何表达对妈妈的爱?这个看似很大的话题,却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小事上办到、体现出来。
壮壮作为这三口小家里的一员,享有独立的发言权、选择权;同时,小家伙也在承担着家庭一员的责任:比如,力所能及地分担一些家务。这已经成为三口人彼此默认的常态,与“三月八日”无关。
很多时候会听到家长抱怨孩子把父母当作牛马一样使唤、从不知道要去尊重、疼爱父母,可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孩子吗?这很值得我们做父母的去反思。
爱妈妈、爱爸爸,毕竟不该成为“三月八日”这一天才特有的任务。
从小给孩子们回爱父母的行动机会、给他们回爱父母的实践机会,“爱妈妈、爱爸爸”才不会成为仅仅停留在嘴边的一句口号,或只有在“3.8妇女节”时才被想起的责任。
想来,当孩子们爱妈妈、爱爸爸的行为成为日常生活的中最普通的常态后,再逢“3.8节”照片展时,“拍照片”也就不再是“应急”的任务,幼儿园提示孩子们要“爱妈妈”的良好用意,也才不会被一张张应景而作的“劳动造型秀”改变了味道吧?
看着合成好的照片——从壮壮2岁到3岁这一年里,最平常不过的五个镜头记录,我心里是踏实的。
我想,这是幼儿园的庆3.8妇女节照片展示栏里,真正希望展示的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