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庭教育 |
宽容,也是一种教育一种爱
阿甘(王士民)
《新民晚报》在2006年9月2日曾登载一篇题为《逃离3年决定重回学校》的文章,记述了一个化名为彬彬的孩子因一次偷窃而离家出走并辍学3年的故事。
2003年一个周五,彬彬放学后在外玩得太晚,担心严厉母亲的训斥不敢回家。游荡了一天一夜后,他留宿学校。饥饿难忍之际,偷食了学校小卖部的一些东西。后来又到老师办公室找吃的,无意中发现并拿走了一部手机和一些现金,惊慌逃离学校后被人发现并带到派出所。学校勒令彬彬写了一份检讨,校长当着同学的面,将彬彬的行为公之于众。孩子从此受尽老师的白眼和同学的讥讽。孩子的感觉,用他自己记录经历的话说就是“无地自容,像一只老鼠”。离异后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开始冷落和疏远他。“地狱”一般的感觉让孩子无法忍受,要求转学,可他母亲认为“在哪儿跌倒就应在哪儿爬起来”,坚决不同意。最后,找不到任何安慰的孩子不辞而别,离家出走。母亲费尽周折,终于从石家庄领回了13岁的儿子。
孩子回到上海后仍休学至今,前途未卜。
读罢此文,我心痛不已,但更多的是反思。要知道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敏感、透明而易碎。我们成人按自己的标准设定的所谓规范,还有在成人眼中用来惩恶扬善的所谓手段,一不小心,就极易成为一把利器,把我们孩子的心灵摧毁。孩子的过错从不敢回家开始,一步一步具有相当的偶然性,而不是惯偷,假如我们换一种方式对待孩子,那又将如何呢?
假如母亲平时善待孩子,对孩子的贪玩能够给予更多的宽容,彬彬就不会不敢回家,更不会有后面的事情了。
假如学校能够对初犯的彬彬给予更多的宽容,不要在大庭广众面前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也就不会把学校当成“地狱”了。
假如母亲能够更宽容,对孩子生命的需求更加尊重,知道在孩子受伤的时候适时地安慰孩子,并同意孩子转学,孩子也未必会如此厌学厌校厌家,造成今天的状况,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隐患了。
其实,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犯错并不断反思进步的过程,没有犯错就没有成长,正如同从不跌跤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走路一样。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好孩子和坏孩子两个小人儿,他们都本能地渴望做好孩子,但又非常脆弱,需要成人用心呵护。而当孩子犯了过错或遇到挫折失意打击伤害时,如果成人不懂得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处理不当,就会逼出坏孩子,让他们越走越远。
想起华盛顿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有一天,华盛顿的父亲发现果园里的一株樱桃树被人砍了,非常气愤。华盛顿急忙跑去承认,说是他砍的。这时他的父亲不但不责备他,反而嘉许他,鼓励他处处要像这样诚实。是宽容的父爱教会了华盛顿从小要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和谐社会呼唤人间真爱,而有一种爱,没有明显的付出,却是全心的接纳,叫宽容,教育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