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承受和不可承受之间——(一)灵定义了肉

(2025-02-09 19:34:48)
标签:

文化

情感

分类: 随笔

在承受和不可承受之间

——读《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有感

在承受和不可承受之间——(一)灵定义了肉

(一)灵定义了肉

在灵肉之间的,是人身。在承受和不可承受之间的,是人间。而爱情,便是可游弋于人身之外,又连接着不同人身的桥。

爱究竟是什么?米兰昆德拉用深刻又辩证的笔触探测着爱的路径。在轻与重之间,在灵与肉之中,爱情以其纤毫毕现的纹理层层展开。有哲人说,爱情就是一场高烧,病好了,爱情就结束了……在昆德拉的笔端,爱情的始末也的确有其超越寻常规则之处,可以不是病,却和爱的对象无关,和自我的隐喻或美感有关。

在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相爱之初里,相遇之后,他把她从众多的女人中区分出来的,是一则来自自己大脑的隐喻:“她和他过去生活中的任何女人不一样。既不是情人,也不是妻子。她只是个他从涂了树脂的篮子里报出来,安放在自己的床榻之岸的孩子……河水汹涌,怎么能把这个放着孩子的篮子往水里放呢,任它漂呢!如果法老的女儿没有抓住水中那只放了小摩西的摇篮,世界上就不会有《旧约》,也不会有我们全部的文明了!”是的,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从中产生出爱情。

让人玩味的比喻,也是一种大脑的发烧。我们从中看到了爱情的前提其实包含着心疼,怜惜,救赎,以及因自己参与而获得壮阔未来的可能。同样的剧情,换了另一个男主角,未必还这么想。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了一种强者的逻辑,他在想象里,爱上的不仅仅是一个需要自己保护的柔弱者,还有一个隐形的强大的自己,以及可能会因此创造的精彩人生!可见,爱情的生发和爱情的对象有多少关联呢?如果说有成全保护对方的意愿,但更有成全自己的欲念在其中。

当然还可以探索一下隐喻的源头。毕竟,不是谁都会隐喻,更不是谁都有相同的隐喻。设想一下,同样的特蕾莎,也许遇到别的男人,也许会觉得她惺惺作态,也许会觉得她不拘小节,也许会觉得她无聊无趣……都有可能。而这取决于当事者的脑袋和人生追求了,和爱情的对象又有多少关联呢?可见,爱情的生发并不在客观的主客体之间,而在主角的主观想象或定义里。就像同一件事情的发生,每个人都有主观看待它和定义它的自由。托马斯的世界,可以代表一类男人的世界。那就是能恰好给予他美好想象的对象,便是爱情的对象。并且仿佛临水照影,他在想象里爱上的,其实更多还是自己的影子。

那么女人的世界,比如唤起特蕾莎的爱情的,也看似一串偶然——他恰好带着书,酒吧里恰好放着贝多芬的音乐,还有恰好喊她结账,他恰好坐在酒吧门口小公园的凳子上……如作者所说,“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这份偶然的魔力之所以让她产生爱情,恰因为一连串的偶然符合了她美感的想象,而不仅仅是他这个人。可见,女人是根据美感法则定义她的爱情,而这个美感不过是客观表层之上的祥云而已,和真实的个体内在没多少关联。

可见,爱情的缘起,无论男女,其实大多是和客观对象存在疏离状态的。如此也不难理解现实中的“恋爱脑”了,要么是和自己的主观臆想和主观定论相爱,要么是和表面的美感直感相爱,对客观对象又深入了多少呢?还有一点可以肯定,人更爱的其实是自己,对方只是自己设计营造下的影子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