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和他的偶像

回到当时。梵高在其有生之年作为一个很不起眼的画家,也有着自己的崇拜对象,那便是让·弗朗索瓦·米勒。
那些年里,梵高临摹过米勒的很多作品。尽管他们的画风迥异,但梵高还是从米勒的绘画中获得了很多,他认为米勒的画才是真正的好画。或许,这种认同感还缘于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那便是,他们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都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那一年,米勒离开被他称为荒芜沙漠的巴黎,搬到了巴比松村。乡村的树木、屋舍、田野以及劳动者们的纯朴无一不让他热爱。他细腻地展示着农民们贫苦而又温馨的生活,说,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而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则说,对我而言,比起待在“文明社会”,我更喜欢跟那些不知道“孤立”这个词的人在一起,也就是农民和纺织工人们。对我来说,这就是巨大的财富。
米勒《学步》
梵高《学步》
《学步》。这幅画中,房屋是简陋的,树木静静生长,小院里仅有的一小块土地也被开辟出来进行耕种,刚刚洗过的衣服晾晒在篱笆墙上。在院子里的狭窄小路上,父亲放下小推车和铁锨,蹲下身伸开双臂……
在母亲的搀扶下,刚刚学走路的女儿扬着两只小手欲走过来扑入父亲的怀中。这是一个家庭的幸福瞬间。米勒的画采用的色调是暖色调,画中人的衣服与房屋和大地的颜色达到了一种和谐,画面宁静而温暖。
这是米勒最善于表达的,他对农民们的生活和土地饱含深情,他的画总是有着一种沉郁中的贫苦,一种宁静中的希望…
梵高在临摹时将画的色调变为绿色,黄色,另外加一些蓝色,并以他特有的笔触增加了画面的那种活力和热情。他对弟弟说,总体上来讲,事物的悲伤或者忧愁感都是很健康的那种,就像米勒画的那样。
米勒《午睡》
梵高《午睡》
除了《学步》,另一幅著名的临摹作品便是《午睡》。
午睡是农村生活中非常普通的场景,米勒在这种普通中表现着一种唯美,诗意,温馨。
午后的时光安静,两个疲累的人在麦垛旁睡着了。或许男人并没有睡着,他可能在想今年的收成或天气的变化。或者什么也没想,就那样放空自己静静地躺着。女人则睡得沉沉,在男人的身旁和麦子中间,那么塌实安稳…远处的马儿低头吃草。没有风。空气静止不动。
米勒的展示温和朴素,梵高临摹时则再次注入自己的色彩,使用强烈的黄色和蓝色,让整个画面变得明艳奔放,而生机勃勃…
梵高对米勒的崇拜总是溢于言表。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
其实,我想到了一句对米勒画的农民最准确的评价:“他笔下的农民看起来好像是用他们耕种的土地画的。”我看着农民们忙进忙出地劳作,脑子里一直浮现这句话。现在我也非常确信,即使你让米勒、杜比尼和柯罗不用白色颜料去画雪景,他们也有本事让自己画里的雪看起来还是洁白的。
米勒《播种者》
梵高《播种者》
除以上,《播种者》也是他们较为知名的一幅画。是的,这些作品从现在去看,可以说都是同样知名,不分伯仲。临摹作品能够与原作比肩,可能也只有梵高了。
梵高临摹了多幅《播种者》。他说,米勒的《播种者》是色彩浅淡的灰,恰如伊斯拉尔斯的画一样。
那么,现在有可能用黄和紫的对比来画播种者吗?(就像德拉克洛瓦画的卢浮宫阿波罗拱顶一样,那个就是黄色和紫色的)——是或否?当然是可行的!那就这样做吧。
梵高喜欢米勒画中的人物,喜欢人物的那种温和表情。他说他心目中的理想模特,就是有着那样表情的模特。
有时,他走在路上,看到一些熟悉的风景,也会想米勒的画。
他说:虽然人如沧海一粟,但从一个点去观察另一个点——先且不说有无穷多的点——你会发现每一个点都伟大如米勒笔下的画作。我恰好经过了一座古老的小教堂——是的,就这么巧,恰好与米勒在卢森堡画的格雷维尔教堂一模一样。
米勒的绘画是写实主义,但又不完全遵循客观事实,画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进行了处理,所表达的情感层面的东西更多。对此,梵高对弟弟提奥说:
米勒和莱尔米特是真正的画家,他们画的从来都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不是经过简单观察与分析后的客观事物,他们,米勒、莱尔米特、米开朗基罗们,画的都是他们感受到的事物。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画出这种不准确,比如偏差、修正或者改变真实,然后让画作成为一个谎言,这么说也行,但是那一定会比绝对的客观更公正。
米勒《剪羊毛》
梵高《剪羊毛》
《灯下做针线活的女人》,上图米勒,下图梵高
“这最后的三幅(临摹的《傍晚,一天结束之时》)还需要一个月才能干透。一旦你看到它们,就会明白创作它们必然是出于对米勒深厚而真挚的仰慕。而且,不论日后被批评或者被蔑视为抄袭,这些画的作用会依然存在:这样的创作是为了让米勒的作品更方便被大众了解。”
梵高《傍晚,一天结束之时》
以下均为临摹米勒的作品。
它们有的甚至比原作更加著名。当时尚没有名气的梵高把自己的临摹赋予了那么大的作用,除了学习本身,“这样的创作是为了让米勒的作品更方便被大众了解”——确实不是口出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