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心光明(下)

(2022-11-25 17:50:54)

5

1505年,朱佑樘驾崩,15岁的朱厚照继位。未成年的朱厚照总是喜欢和宦官打成一片,是以宦官刘瑾得道,而文官却都得不到重视,朝廷党争异常严重。众文官纷纷上书,王守仁也是其中之一。

但倒霉的是他的上书直接被刘瑾给截了,并进谗言把王守仁贬到了贵州龙场做了小小的驿丞。在王守仁去贵州的路上,刘瑾暗中派人追杀他,他通过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了一劫。之后偷偷去南京见了父亲,父亲说你还是继续去上任吧,履行你应尽的职责。

这是王守仁人生的最低谷时期。在贵州龙场这个穷乡僻壤荒郊野外的地方,他决定安顿下来,并继续寻找他从来没有忘记的那个。为此他还给自己专门制造了一个石棺,没事就坐在里面苦苦思考。

 

有天晚上他在石棺里打坐,想着自己的种种经历,忽然大彻大悟了,悟出了一种融会贯通、天地于我心的大道。

这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心学就此诞生。

 

6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之一。

以前老人们总是说,天地良心,或者说,还有没有天理了?

心即理中的这个,就是指人的良心,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而这个理,就是天理,是圣贤之道。

王阳明否定了程朱理学的观点,认为圣贤之道并非存在于万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的心中。

他说,心就是理,难道天下有什么事物和道理是在人心之外的吗。比如侍奉父亲不能从你父亲身上找个孝的理,结交朋友,不能从朋友身上探寻到信的道理,这些孝、忠、信、仁的道理都只存在于人的心中。当人心还没有被私欲蒙蔽,那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一丝一毫,人的内心就是天理。

所以,要跟随自己的本心,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只要使自己的心达到纯然天理的状态,那就是至善。

 

7、知行合一

悟道后的王阳明在龙场慢慢发展了自己的哲学。后来刘瑾死了,朝廷又开始重用他,派他去江西剿匪,并平定了宁王之乱。

王阳明本是文官,但因为他从小爱好军事,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同时他又把他的哲学思想和智慧用在了他的军事上,所以战无不胜。

他觉得兵家上乘之策在他看来无非就是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行,所以烦扰朝廷十多年的土匪竟被他轻轻松松就彻底扫平了,朱宸濠准备了十年的叛乱也让他用了一个月就平定了。

 

此后,王阳明开始开书院讲学,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朱熹主张的是先知后行,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已经被人们用得遍地开花,不过很多人说的都还是先知后行。

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是这个意思。曾经他的大弟子徐爱,就感觉难以理解,问王阳明说,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事实上却没有办法做到,由此可见,知和行完全是两件事。

王阳明说,这并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因为私欲已经隔断了这种人的知行。没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是因为没有真知。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单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

比如说某人知道孝顺父母,一定是某人已经做了一些孝顺的行为,才可以说他知道孝顺的道理,一个人知道痛,是因为他经历了痛,知寒知饥,是因为他经历了寒冷和饥饿。由此可见,知行是分不开的,这就是知与行的本体。

 

8、致良知

在王阳明的父亲去世以后,他因为悲痛也大病了一场,身体大不如以前。就辞掉官职,潜心钻研他的哲学。但两广地方发生了少数民族叛乱,皇帝又想到了他,他便带着赴死的决心还是出发了。

学生带着悲伤的心情为他送别,担心此趟有去无回,他嘱咐他们一定要谨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不过他并没有伤及毫发,听说来平定叛乱的是他,两广的首领直接投降了。)

人的本心是一片澄明的,有着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但因为一些欲望的加持,人的本心被埋没,造成了心与理的分离,于是有了善恶之分,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良知的,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所以我们终生要做的,就是遵循自己的良知,向善而行,达到知行合一。

良知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所以他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成为圣贤。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及到事事物物,那么事事物物皆得其天理矣。 致良知,要明心见性,必须要在事上磨练。

阳明先生认为喜怒哀乐其本体是自然中正平和的,只是人本身有一些别的欲念,就会过度或不足,便成了私欲,而致良知的关键在于扫除私欲。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私欲,众恶就会相伴而来。

 

9

在他57岁那年,肺病发作,生命垂危。人在最后的阶段就特别想念家乡,虽然身体快不行了,他还是执意要回到老家,于是便走上了归乡之路。

那天他从梦中醒来,问弟子:“到哪了?”

 弟子告诉他,这地方离家乡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知道来不及了,就整理好衣冠,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叫进来,说:“我走了。”

弟子无声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

王阳明微笑了,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500多年过去了,他的心学影响着后世众人。张廷玉,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日本的东乡平八郎,稻盛和夫等等均成为阳明心学的追随者。

张岱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