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一转眼,已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
有些地方满眼绿意,有些地方草木萧萧。
秋去冬来,一切都还在交替之中,还没有准备好以怎样的姿态存在。
这两日天气转暖,二十五度。所谓十月小阳春,就是这样的吧。
去年此时很多应在春天里开的花儿都开了。今年它们没有动静。
同样没有动静的,是小松鼠。
午饭后到后面的树林里漫步,走了一路,不时抬头观望,但一直没有看到松鼠的影子。
你们是去了哪里了呢。
时间缓慢向前,阳光照进房间。
光是宇宙中最神秘的事物。想起肯尼斯·克拉克在《文明》中说及但丁的“光”:
14世纪的画家没有准备好在作品中反映出但丁对于光的感情。和所有这些英雄一样,但丁把光视为精神生活的象征,在他伟大的诗篇中,他准确而简练地描述了光的各种效果——黎明的曙光、海上的光芒、春天树叶的露光。
我也喜欢各种各样的光。
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地上的斑驳的光,夜晚远处的房间里昏黄的灯光,窄窄的街巷中路灯的光,黄昏时土质墙壁上夕阳的光,教堂里透过彩花玻璃窗上的光,屋顶的一束直直地照在地面上,周边是朦胧的一片灰尘飞舞….
此时,我看着房间里的那束光,发一小会呆,而后起身泡胃药。
我时常说自己是一株植物,跟着四季轮回,身体有着细微的回应。特别是一入秋,天气转凉,胃部就开始感到不适,而我,又是如此喜欢秋天。
这很矛盾,却又似乎是一种合理的安排,当所有的外部条件看似都有利于你时,总是会有另外的缺口出现,于是,一切不得圆满。
随着年纪的增长,对类似的缺憾越来越习惯,觉得,这才是事物存在的本来方式。有光即有影,有白天既有黑夜。对于那些不适之处,生活中的烦恼,一些不可思议的发生,都慢慢学会采取接纳的态度。当然也会有一时的情绪,但不粘着于此,而是让它自由来去。
那日立春,我们带阿布一起从远处回来,路上,他和我说了几句工作的事儿,就专心开车了,实际是陷入了自己的思考中。
我说,今天立春,我今年准备把二十四个节气的每个节气都写一首诗,你觉得怎么样。
他无奈地说,大妹子啊,我哪有心思和你讨论这个啊。
我大声笑了。因为想起了刚刚看过的《闯关东》,老大愁眉苦脸和他媳妇说着种地的事儿,他媳妇没说什么,不一会就兴高采烈地和他说了别的。老大憨声憨气,说,文儿啊,你知不知道这世上还有烦恼这个词儿啊。
以前觉得“知足常乐”就是一个词语。慢慢地对它有了越来越深的体会。
同样的一种获得,有些人得到了满足和快乐,而有些人则被唤醒了更深的欲望,于是永远在焦虑中追逐,永不停歇。
有次在路上,先生接到电话,他们有些严肃地聊着。后来听他说:保持追求和上进的情怀,但得与失淡然对待。
我说你这句话说得很好,就是这样。
说到底,其实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无需苛求太多,努力过了,最后有怎样的获得不是你能说了算的。如孟子所言,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但是也要明白,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这些年的阅读,小说少了,哲学,艺术和自然类读物慢慢增加。喜欢鲁米的那句话,他说,伤口是光照进你内心的地方。科恩的歌里也写出了同样一句话,“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或许,他是受鲁米的诗的启发,也或者,这是他自发的感悟,不过恰好与鲁米的诗有了惊人的巧合,毕竟,有些真理,是由经历和感受而来,它不是靠“发现”,而只是需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有伤口的人都是有感受力的人。
如果一个人冷酷无情,没有谁能够伤害得了他,但他也无法感受到世间的温情。伤口让人变得强大,丰富,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悲悯之心,让你知道什么是爱,让你知道你的需要,你的在意,让你了解你自己……然后,通过这些,有光照进来,你便成为了不一样的自己。
光在慢慢向另一边移动。移动到阿布的身上。
阿布趴在那里,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婆婆看着它说,你长在这么好的人家,还叹什么气。停顿了一下说,你下辈子可以投胎成一个人。半天又补充道,你想投胎成人也很难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生孩子了。
先生听了婆婆的话哭笑不得,说,这东一句西一句的说啥呢。
一个人东一句西一句的时候,就变得更加可爱起来。
此时,她的内心是自由的,富足的。
此时,她的心里,也必有一束光在照耀,
那是大半生艰难之后,终于能够拥有了温暖的家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