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敏《金黄的稻束》赏析二则

(2008-06-20 23:22:04)
标签:

诗歌

杂谈

分类: 中国新诗赏析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赏析一 

    这是女诗人郑敏的佳作之一。意象创造的技巧娴熟,尤其是意象组织得非常和谐。这首诗不像一般“视象”诗,一看即遭,它需要借助作者的思索不断地通过反刍作用来欣赏。毫无疑问,它写的是“金黄的稻束”,但欣赏告诉你,它又不完全是写“金黄的稻束”。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做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联系了起来。接着是环境氛围的意象描写:满月在树上,远山在心边,一切都那么静默。在这凝固了的环境中,只有稻束,只有沉甸甸的金黄稻束,弯着腰低头沉思着。从诗一开始的暗示,我们已经可以想像,这里弯腰的形象既指稻束,也指正在收割的、弯着腰的劳动妇女。天已经黄昏,寂寥的田野里无数个妇女正默默地、勤劳地收割谷子。这幕景象引发人联想。她们有着“金黄色”一般的质地,但都“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她们有着“美丽的脸”,但都已经是“皱了的”,命运叫她们永远“低头沉思”着。这一切难道不引发我们读者去无限地思想吗?沉甸甸的不仅是稻束,是景象,更是思想。

    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不给人凌乱、费解的地方,因为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着有机的过渡,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的线把数个意象贯起来,这对写作诗歌是有启发的。

 

赏析二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努力。

  这首诗一开始就将其关注力集中在一束“金黄的稻束”上。它不是摆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这为后来“雕像”的出现做了铺垫)。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由此,诗人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产后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的母亲的。因为这种联想,一种诗的情感被进一步调动起来,“黄昏的路上我看见了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以动情的笔触和见证人的眼光赋予这种疲劳以美丽的性质(后面,由于展开对历史和人类活动意义的思索,进而赋予母亲的疲劳以“伟大”的性质)。接着,诗人展开对收获后黄昏景色的刻画:“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是/围着我们的心边”,正是在这万物围来,大地无比宁静、饱满、透明的境界里,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黄昏田野上那站着的金黄的稻束:“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无论是英雄的雕像、伟人的雕像,在此刻,都没有这样一种“雕像”更宁静沉默。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这是一种动人的肯定和赞颂,而又不流于空泛。接下来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正是在这“弱者的伟大”中,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至此,那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的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

  这是一首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的诗。作者郑敏就像她所师从的冯至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一样,具有诗人的敏感和哲人的气质。她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她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因为有上文的铺垫而顺理成章,并不显得空洞,一种“抽象的思”和“具体的形”在此完美地合为一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