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温宿县地名委员会出版了《温宿县地名图志》一书。该书的“名胜古迹、古遗址、古墓废址名城”中主要提到了两处关于县城作为古城的有关的遗址以及古墓的介绍,第三处为县城东部的一座清真寺,在这里不作重点。前两处有利的论证了温宿县老城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不过这里时尚的人民总是不断的翻新改造,废弃旧的东西,以至于如今保留下的,最远也都是近代的东西。
第一处古遗址:“阔纳斯皮力古遗址”
在该书315页最下方提到了“阔纳斯皮力古遗址”,该处古遗址应当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仍然清晰可见,它“位于县城西大街上下两面,县一中和县医院后面,仍留有残迹。原城高6米,顶宽4米左右,城墙系用大青砖砌成,并设有城门四个,即:耀武门、迎恩门、珍西门、平西门。”
从《志》书“温宿镇概况”前的“温宿县城镇地名图”中来看,这座古城的图形在县城的西半部,艾西曼布拉克街西部的南侧,西大街的南北两侧,呈现出上北下南方向的长椭圆形,犹如古城遗址在地图上仍尚存。关于该处遗址提到有文献记载“早、晚听炮声开关城门,富者皆居城内”。“阔纳斯皮力”为维吾尔语,为老城的意思。此地也被称为“汉城”,建于1839年,于1936年后逐渐拆除,城名以县城名得名。
当然,温宿县的新汉城是1883年开始于城南30里处开建,即今日的阿克苏市区中心大十字周围长宽约一里的范围内。温宿县西侧的“汉城”,因位于温宿县老城西侧,东侧在汉城建设同期称为“回城”,是温宿县真正的老城区,核心区有古城街南北贯穿。
第二处为古墓群:“苏力塔尼木买合木提布祖尔尕古墓群”
在该书第316页,提到了“苏力塔尼木买合木提布祖尔尕古墓群”。该古墓群“位于县城艾西曼布拉克街东北西面的坎坡上。系穆斯林墓地,长约4公里,宽约1公里。该墓群有苏力塔尼木买合木提布祖尔尕、阿勒吞布祖尔尕、拍赫丁布祖尔尕、布维艾介尔阿娜木布祖尔尕和克孜勒麻扎五个主要部分组成。黄土中上下埋葬有多层,其历史约有千年左右。墓群中还有王子坟、马将军墓。”
“苏力塔尼木买合木提”系维吾尔语,意为“有威望的国王”,因“苏力塔尼木买合木提布祖尔尕”为诸墓葬中规模最大、最古,故取此名。相传,“苏力塔尼木买合木提”系温宿国王,当时管辖阿瓦提、柯坪、乌什、阿克苏、阿合奇等县,苏力塔尼木买合木提死后埋于此地,就以他的名字作为墓群名称,“布祖尔尕”意为“有威望的伟人”的意思。
第三处为清真寺:“阔纳巴扎哈尼喀古迹”
该书第315页还提到了“阔纳巴扎哈尼喀古迹”,这是一座清真寺的名字。该清真寺位于温宿县“东面的和田萨来依巷南侧,系全县最大的清真寺,可容纳1000多名穆斯林教徒做礼拜,节日尤盛,有时超过数千人。”“阔纳巴扎哈尼喀”意为“老街道清真寺”。该寺有三个名称,很早以前称呼“帕地夏哈尼喀”,意为“国王清真寺”的意思。后来该寺附近居住的和田人多了,又改为“和田萨热依哈尼喀”,意为“和田旅社清真寺”,以后这一带逐渐成为街道,人们到此赶集聚会,又改称为“阔纳巴扎哈尼喀”。《志》中说:“1982年,该寺进行了扩建。”
在《温宿县地名图志》的“温宿镇”之“标准名称”中介绍,“艾西曼布拉克居委会”一词中的“艾西曼布拉克”一词来源于该居委会辖境下的“老龙泉”,也叫做“甘泉”,因此翻译成维文成为“艾西曼布拉克”。在“古城街”的介绍中,该词来源于“阔纳协海尔”,意为“古城”的意思,代表温宿县是一座古城。
还有一部光绪三十四年编写的《温宿县乡土志》中,提到了“我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公历年、标点符号均为后加),勘定准回,始入版图,就其旧有回城,驻官兵镇守,设办事大臣一员,所属回庄曰拜城,曰赛里木为最著。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筑汉城于回城之西,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额其四门:曰耀武、曰迎恩、曰镇西、曰平西,现在(指的是光绪三十四年)回城仅存基址,虽人烟稠密,而雉堞墙垣,荡然无存矣。”
在《温宿县乡土志》中的“山水”部分还有城北土台子的记录。即“城北土山一座,回、汉城皆依山脚为基。其山高十数丈不等,其上平衍,其下壁立,草木不生,沙石俱无,遥望县治,若方城以为城。”
可以说通过以上资料中的地名演变,进一步反映出来温宿县的悠久灿烂的文化。曾经的汉城今天的阿克苏市与温宿县建立起五条大道,连同了两地,从最东侧数起,依次为柯柯牙路、解放北路北延、阿温老路(阿克苏市栏杆路-温宿县交通路)、阿温大道、友谊北路北延五条大道,使之成为一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而温宿老城的文化应当被进一步挖掘被传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