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宿老城实地踏勘记

(2017-09-08 18:14:54)
标签:

历史

文化

地名

收藏

分类: 建城伊始研究

http://s2/mw690/001ynxDFzy7e4YRv9rb91&690
 

 出生阿克苏现居在北京的沈先生,一直惦记故里温宿老城的保护和开发,前不久他给媒体人提出建议,温宿老城正在大规模拆迁,应当加大保护和开发,力求通过扩大宣传来呼吁各界注意或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期待老城成为令人瞩目的旅游目的地。

 

土台子所见所闻

 

 笔者咨询了温宿县有关部门,求证这座老城是否是古迹,并提前查阅了有关老城的资料,随后第一次踏入温宿老城。顺着温宿县城文化路向北直上,一直可以爬上数层楼高的土台子,只有上去方能知道这曾经可能是一座旧城。站在土台子上可以望见整个温宿新城、新城欣欣向荣,土台子四周纵深的沟壑以及老民居也尽收眼底。

 土台子四周,尤其是北面、西面和南面为峭壁耸立,南坡有一处坡地,可以从底上爬上来,东坡目前已成为缓坡,有越野车可以上来。土台子北侧、西侧有厚度约摸两尺左右的城墙建在崖壁上,北侧残断延续,西侧以及两个角楼的楼台保持较为完整,东部为一片塌陷的夯土材料的台地。

 通过一幅老照片,可以看到土台子东侧、南侧都是民房,依坡而建布满四周。古城路正对着一座礼堂式的建筑,东面至坡顶都是民居。东侧的鸿沟一条路的两侧也是民房。如今在现场看到,南坡、东坡的民房以及礼堂已经拆迁。土台子西侧、北侧崖壁下的民房也已经人去楼空,从大多数院子中的垃圾和残破的墙壁来看应该是没有人居住。

 根据土台子上的场景布置及地面设施可以猜测,这里曾经是一个类似学校的跑操场,东半部分有个土堆子,土堆子西北角有一处延伸出来,用砖砌成的平房建筑,其房顶上有一处混凝土山墙上标注了残缺却又清晰的“温宿水塔”的字样,爬上土堆子,在建筑的上面有一个圆顶的混凝土盖子,盖住了下面的水塔。据老温宿人回忆,曾在这里的水塔旁边,原来有一座水池子,他们小时候见曾有人在这里游泳。

 http://s15/mw690/001ynxDFzy7e54Cy2wmee&690

土台子南坡园门

http://s1/mw690/001ynxDFzy7e54dT4UEa0&690

城垣下的沟壑

http://s4/mw690/001ynxDFzy7e4YTzSSfd3&690

土台子位置图


疑似阿古柏古城

 

 据《温宿府乡土志》记载,清同治六年(1867),浩罕国高级将领阿古柏率侵略军侵占温宿后,修筑城池,并在此盘居10年之久,故当地人称之为阿古柏城。城墙按地势而筑,东面、南面不见墙垣,北墙残长80,墙基宽2.2,顶宽1.8,用土坯筑成,墙高2

 结合笔者所见,土台子上的墙厚度可能达不到2,高度也达不到1.8高。其他都非常接近。那这里是不是阿古柏古城呢?难道有另一座古城在这里。从塌掉的土堆子上可以看到,其间有整齐的土胚砖露了出来,显然这里曾经是一处建筑。土堆子旁边,应当是土台子中轴线南北两处,各竖立了“艾西曼布拉克古城”的牌匾,北侧的牌匾尚清楚,南侧的牌匾已经被晒掉了颜色。

 但据资料分析,这里可能是阿古柏古城遗址。资料显示,阿古柏古城位于温宿镇老龙泉东北100。而土台子下看地表,似乎真的曾有一条旧渠。牌匾中的“艾西曼布拉克古城”,其“布拉克”是蒙古语遗留下来的见证,在维吾尔族中也常有使用,就有“泉水”的意思。

 在城中部有120长的方形土台,高约仅有两人多高,基本都已塌毁。资料显示,黄土台塌方约6处的断面应该文化堆积层,其中有兽骨层、炭灰层和夹存的陶片、石膏片等。城内东北角有相毗连的土坯墙建筑物。


 在《温宿县乡土志》中的“山水”部分,还有这座土台的记录。该书提到“城北土山一座,回、汉城皆依山脚为基。其山高十数丈不等,其上平衍,其下壁立,草木不生,沙石俱无,遥望县治,若方城以为城”。如此可看,阿古柏建城假若在回城的位置也没办法确定,也有可能在汉城,也不排除在土山之上,当然也可能在麻扎附近的区域。

  翻开《温宿县志》,温宿县古称姑墨、温宿等名。关于古城到底在哪里,如今也无遗址可以证明。但可以了解到的是,故墨古国自秦汉至今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分布着“城郭诸国”的故墨古国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目前伊斯兰文化最典型的象征。

 故墨古城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大呢?很难有人说得清楚。史载公元前60年,这里隶属汉朝版图,古称姑墨国,曾是南疆“古丝绸之路”重镇。公元前174年始,相继有张骞、班超、佛教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唐玄奘法师、唐朝著名僧人悟空、清朝景廉、林则徐等历代有影响的人物到过温宿县,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传说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典故。

 http://s16/mw690/001ynxDFzy7e54oBfCTbf&690

艾西曼布拉克古城土堆子上的残存建筑的遗址

http://s15/mw690/001ynxDFzy7e50otKou7e&690

实地踏勘记录图


寻迹历史温宿城

 

 站在土台子上,向东、西、北三面望去,一片墓群呈现在眼前。无法根据肉眼判断,这片墓群有多少年历史,其中既有土垣环列的家族墓园,也有形单影只的孤冢坟丘;既有高大气派的墓门拱拜,而更多的是排列有序的平民坟茔。起伏错落的墓葬,绵延数平方公里。

 网上流传的资料多无从查证,暂且引用一下:温宿故墨古国遗址位于温宿镇沿东至西的坎坡上,面积近6平方公里。目前经查,现存遗址有四至六层。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王母殿,建于清朝前期,殿主为霍集斯家族成员。王子城,城主为温宿郡王霍集斯(清朝初期)的后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将军府,建于清朝前期,系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紧邻高老庄和温宿民居等旅游景点。

       温宿老城峭壁下的峡谷间,穿梭其间有一座高老庄游园,占地面积约3亩,为夯土建筑,房屋约18间。据载,公元629年至649年,唐朝贞观年间,著名僧人玄奘自长安启程到天竺取经十七载,途经西域姑墨国境内的穆素尔岭(今温宿县木扎特古道)时,路宿高老庄。根据《西游记》中传说的猪八戒,即在高老庄应征喜结姻缘,当然这是虚构。文革-时期,此庄被毁,现仅存庄廓遗址和刻有“高老庄”字样的石碑。

 据一位老人的口述,温宿城曾有四个城门,东门叫库木得尔瓦孜,位于现在的交通路口;南门叫乌什吐鲁番门,维吾尔语意为通往乌什的大门,在现在的西大街粮食局家属院内;西门叫校场门,在现在的校场路口;北门叫铁匠门,在现在的布维艾介尔阿娜巷口。根据四个城门位置连成的图形,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城池。

 根据县旅游部门资料显示,温宿县古城峭壁下存留下来的旧民居,都是自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自建的民房。长年来经历洪灾、地质灾害影响,存在严重的隐患。为了做好保护,县有关部门正开展拆迁(住建等部门)、旅游开发(文化、旅游部门)等相关事宜。另外还得到一条信息,在《温宿县志》上提到的墓地中存在140多年历史的古墓,也将作为文物进行规范性的保护。


http://s9/mw690/001ynxDFzy7e54IVRsQ88&690

沟壑中废弃的民居以及远处的坟冢


http://s6/mw690/001ynxDFzy7e4ZWrAc5a5&690

文化路在90年代的地图上标注为“新大街”,土台子为绿地。
实际上今天的土台子上,大片区域绿色并不多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