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什么?

标签:
情感两性健康文化 |
分类: 性事篇 |
性是什么?
文/潘海
(图:李银河说性就是它自身)
性学离不开性。
那么,性是什么?
英国哲人罗素认为:“性是一种自然的人类需要,就像食物和饮料一样”,因而,“当性欲急切时,它会把一切都从人类精神范围之内排挤出去。”
——显然,这有点儿像生物决定论:性是一种永恒不变的自然力量,它不仅先于社会而存在,并且超越人类的任何历史阶段。
但,美国哲人盖格农却认为:“性是人们后天习得的行为模式,是一整套感觉与技巧的集合体。”
——显然,这又有点儿像社会建构论:性是由社会和历史建构、而不是由生理决定的,它在制度领域内运行,而不仅仅是寻找原欲发泄的途径。
于是,妇产科医生傻了。因为在她们的教科书里,性就是生殖。
那么,中国人是怎么看的呢?
李银河有一句名言:“性就是它自身。”
那么,性自身又是什么意思呢?李银河说:“性是人类各项活动中唯一幸存的带有原始意味的活动,而人类活动的其它方面大都被锁在墙壁、栅栏和锁链之中,被锁在现代工业的大门之中。”
确实,自从成为人类,我们本能自发的、起初并不知道性交能致生殖的性活动已经存在了四五百万年,而有史可查的与性相关的婚姻体制才不过出现四五千年,至于给性罩上神圣光环的所谓爱情,在人类成文史中就更不过两千来年。
所以,用哲学的逻辑来认识:性是绝对的,婚和爱都是相对的;性是不变的,婚和爱则都是可变的——有人类就有性,无婚无爱无所谓;性与人类共与存,但婚姻却不知还能维持多少代?而更让人难以预测的是:你所沉溺的爱情会不会仅仅滚了一次床单就完蛋!
因此,“爱无能”不足为忧,“性无能”却倒令人关注;“婚姻解体”也未偿不是好事,而回避矛盾的“婚姻保卫战”则可能葬送了性的本质意义。
想想还是快乐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说得好:“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
那么,性,是否就是这样的一件快乐之物呢?
延伸阅读
[英]罗素:《性爱与婚姻·人类价值中性的地位》,文良文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
[美]约翰·盖格农:《性社会学——人类性行为》,李银河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
[古希腊]伊壁鸠鲁:《自然与快乐》,张雪富编,包利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
李银河:《性的问题》,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10
彭瑾:《性的含义及其本质》,北京:《中国性科学》杂志,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