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革命是祸还是福?
标签:
情感两性历史文化 |
分类: 性社会篇 |
性革命是祸还是福?
文/潘海
(图:中国性革命理论之父潘绥铭)
2013年7月,催生了20世纪美国性革命高潮的《金赛性学报告》在中国第三次出版。最新中文译者潘绥铭教授在《译者序》中联系中国实际,称:“21世纪的中国,性革命已经成功。”
对于性革命,从欧美到中国始终褒贬对立。
被西方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美国心理分析学家威廉·赖希(Wilhelm Reich)在1942年的《性革命》一书中,不仅把性革命视为人类救世良方,更认为可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
而北京大学医学部性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朱琪,在2017年3月号的《中国性科学》杂志上却毫不留情地作出批判,认为:性革命解放的是动物兽性而非人性,是原始性本能对社会进步的对抗,是野蛮革了文明的命……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已经成功的中国性革命呢?
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性学家大会在广州召开。我以潘绥铭在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连续主持的1999—2015四次“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全国随机抽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并结合民政部2000年以后颁布的全国婚姻变化数据,对中国性革命的成功作了正面评价。
我认为:中国性革命的成功至少有三大积极意义:一是改善民生,提高了人民的性获得感:多伴侣率持续增长,破除了几千年“从一而性”的封闭格局;二是促进民主,扩大了人民的性自主权:离婚、不婚、婚外出轨率持续上升,破除了几千年“性权婚属”的专制格局;三是顺应民意,保障了人民的性多元体验:一夜情(约炮)、性伴侣交换(换偶)、多人同时性行为(群交)等发生率不断攀高,破除了几千年“性不由己”的人权剥夺格局。
所以,不能简单地否定性革命。
-------------------------------
延伸阅读
[美]阿尔弗雷德·金赛:《金赛性学报告》,潘绥铭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7
[美]威廉·赖希:《性革命》,陈学明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9
潘绥铭等:《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
潘绥铭:《中国性革命纵论》,高雄:万有出版社,2006.12
潘绥铭:《给“全性”留下历史证据》(原书《2000-2015中国人的全性(SEXUALITY)》2018年更新拓展版),https://pan.baidu.com/s/1_8dFd3WCHh09r4YGesXzMg
刘晓虎:《人权剥夺、限制和克减的原理及边界》,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