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野鸢尾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
分类: 我拍我写(中药) |
野鸢尾
野鸢尾(学名:Iris dichotoma Pall.):多年生草本。根状茎为不规则的块状,棕褐色或黑褐色;须根发达,粗而长,黄白色,分枝少。叶基生或在花茎基部互生,两面灰绿色,剑形。花茎实心,高40~60厘米,上部二歧状分枝,分枝处生有披针形的茎生叶,下部有1~2枚抱茎的茎生叶,花序生于分枝顶端;苞片4~5枚,膜质,绿色,边缘白色,披针形,内包含有3~4朵花;花蓝紫色或浅蓝色,有棕褐色的斑纹,外花被裂片宽倒披针形,上部向外反折,内花被裂片狭倒卵形,顶端微凹。蒴果圆柱形或略弯曲,果皮黄绿色,革质;种子暗褐色,椭圆形,有小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砂质草地、山坡石隙等向阳干燥处。产中国多地。也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此种外形酷似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但此种的根状茎较小;花蓝紫色或浅蓝色,花柱分枝花瓣状;果实长圆柱形;种子有小翅等与射干有别。此种植物的根状茎不可代替射干入药。
蒙古族医学认为该品主治咽喉肿痛,痄腮,齿龈肿痛,肝炎,肝脾肿大,胃痛,支气管炎,跌打损伤,乳痈,外用治水田皮炎(《蒙植药志》。)
中医认为根状茎(白射干)味苦,性寒。有小毒。能够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要用于咽喉肿痛,乳蛾,肝炎,肝肿大,胃痛,乳痈,牙龈肿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