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障目叶,方可见森林
——重读王清任《医林改错》
王清任先生(公元1768~1831年),字勋臣,河北玉田人。其先祖王凝机,当地名医。王清任应该是门第出身,师从于其先祖王凝机习医,同时学习武术,可谓“武医”。21岁那年王清任正式开始行医,先后在村里、北京开设“正中堂”、
“知一堂”。由此可以看出,王清任那时并没有一心从事科举,而是习医治病救人。清任先生行医42年,总结了许多治病经验,最后形成《医林改错》一书,该书于1830年(王清任先生去世前一年)正式刊行于世。这本薄薄的小书,至今仍不断地刊行,传播着清任先生的学术经验,滋润着一代代的杏林学子,造福于社会与患者。
为何将书命名为《医林改错》?
王清任的原意是该书最有特色之处就是对人体解剖学的贡献,王清任非常自信于其对人体解剖学的贡献,认为他自己对人体解剖的观察、总结及绘图都超过了古人。从我辈看来,这也是王清任最自信的地方,也恰恰是其败笔之处。中医学自从《黄帝内经》始,论病因病理都不从解剖立论,因此对于解剖学,中医应该是外行。那么,是不是中国人压根就没有探索人体结构的想法与兴趣?不是的,很多古人都有“格物致知”之兴趣。但这些人有时并不是中医。干祖望教授曾经总结过古代的几本解剖书。宋朝庆历年间,广西某州吏吴简监斩以欧希范为首的盗窃犯56人,吴简命令画家用这一批犯人的尸体做标本,绘成了《欧希范五脏图》。吴简并不是医生,但对人体结构感兴趣而已。宋崇宁年间,泗州(江苏盱眙)郡守李成也杀戮一批江洋大盗,也请画师来绘制脏腑图谱,但未能成册。南北宋交接之际,太医杨介把《欧希范五脏图》与李成的五脏图结合起来,在配上中医的十二经,编成《存真图》。杨介太医也很自信,认为自己得到了解剖学的真经。清朝乾隆年间,吴江人士沈彤写了一本《骨释》,介绍人体的骨骼系统。不知道王清任先生看到过什么样的解剖学著作,但是王清任自认为前人的解剖学错误百出,所以自己也是通过观察病死者、死囚犯的脏腑,自己绘制人体解剖图谱。然后认为自己在人体解剖知识方面更正了前人的错误,所以才命名为《医林改错》。清任先生没有想到,在他死后不到20年,1850年,英国人合信氏,传教士,医生,就出版了中文版的《全体新论》,图文并茂,书中有关脏腑、血管、骨骼、神经的绘图,栩栩如生。如果王清任能看到这本《全体新论》,他就绝对不会那么自信,也就不会给自己的著作起名《医林改错》了!
前几天与解剖学界的几位大咖级人物丁自海教授、刘树伟教授、王增涛教授一起讨论选题。聊天时,刘树伟教授说,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确如此,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王清任绘制的人体解剖图错误真的很多。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那就有点苛求古人了。暂且不管王清任的人体解剖图的谬误如何,先探讨一下王清任的临床经验与解剖学有无关系吧!
王清任真的很好地利用解剖学知识为人治病吗?
王清任对解剖学推崇的无以复加,他的一句名言影响了很多学医人。他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与盲子夜行?”他还说:“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为《医林改错》作序的知非子先生说:“先生是书,功莫大于图绘脏腑诸形。”由此看来,知非子也并没有理解《医林改错》的精华。假如按照王清任的说法正确,那么,张仲景的《伤寒论》、叶天士的《温病条辨》等一大批医书都是痴人说梦,这些人等看病大都是“盲子夜行”,看好病也只是瞎子碰见死老鼠。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再看历代中医医学文献,真正掌握解剖学、利用解剖学看病的中医大家,少之又少。可以这样说,历史上大部分中医都不懂解剖。中医史上有句俗话“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是说很多秀才学习中医是很简单的。这些秀才不知道什么是解剖学,也不用学习解剖学,不都是能熟练地运用中医四诊八纲、中药的寒热温凉给人诊病治病吗?
再说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吧!一提起《医林改错》,很多中医都会想起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会厌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经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都会认为王清任善于使用活血化瘀法,但凡这样认识王清任的,都属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都没有真正领会王清任的学术要点。王清任真正的学术要点体现在补阳还五汤、古开骨散(黄芪四两)、可保立苏汤、黄芪甘草汤、黄芪防风汤、黄芪赤风汤、黄芪桃红汤,体现于其使用大剂量黄芪,补气活血以逐瘀通络。国医大师张学文先生在《医林改错》的导读中提出了王清任的三大贡献:探索了人体解剖学;阐发气血理论,创立脑髓学说;创立多个名方。让我看,王清任的最大贡献就是阐发气血理论。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自叙》中说“如半身不遂内有四十种气亏之症,小儿抽风门有二十种气亏之症,如遇杂症,必于六十种内互考参观,庶免谬误。”知非子在《医林改错﹒叙》中写道“下卷论半身不遂,以一方治之,并审出未病之前四十种气虚之形症,非细心何能至此?……论小儿抽风非中风,以大补元气一方治之,以不能言之儿查出二十种气虚之形症……”总之王清任治病观察的是患者的
“形症”,形态,形状,症状,皆为表象,然后判定属于气虚血瘀,然后治疗,而且取效甚佳。王清任的这些诊疗过程、经验与洞察人体解剖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我没有看出来。
解剖学是陷中医于死地的陷阱
近日读到周朝晖先生《中医西医在日本遭遇》一文(《书屋》2016年第五期),又对解剖学的价值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是跟中国人学习的中医,叫东洋医学也好,叫汉方医也好,总之是师从中国中医学的。明治维新很快就废止了中医学,兴起了西医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的到来,西医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日本又开始复兴中医学。1972年成立了东洋医学研究所,1976年,一些汉方医药开始获准用于医疗保健,重新回归医院处方。从出版业来看,介绍中医治疗保健的图书常常成为常销书,动辄销售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医药在日本的复兴趋势!西医学在日本如何发展起来的?这要从明治维新时期说起。明治维新之前,西方国家主要是葡萄牙、荷兰的商船闯入日本,并且将其文化传播到日本,史上称其为“兰学”。西医学就是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医学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有一个叫杉田玄白的人贡献非常大。杉田玄白(1733-1817)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亲是一汉方医,玄白自幼习医。后来看到荷兰文版的《解体新书》,发现书中的人体脏腑解剖图清晰真实,遂发愤学习荷兰语,并将《解体新书》翻译成日文于1775年前后出版。“这本书的出版成为中医在日本走下坡路的起点”。
1867年的日本内战使西医学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处理战伤时的消毒、麻醉、手术等大大降低了战事死亡率。这就导致1868年明治维新出台《太政官布告》,宣布全面医疗改革,医生行医必须考试取得执业执照,但医师资格考试全是西医内容,汉方医馆被取消,禁止汉方药自由买卖,更可恶的是中药处方必须有西医开。实际上这就是“废止汉方医”,等同于中国的民国期间的“废止旧医案”。同时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卫生部官员是抄袭的日本政府明治维新的政策,应该是留日学生余云岫之流倡议制定的。这种政策在日本执行下去了,可是在中国受到了挫折。经过中医界的联合抗争与政府官员中中医粉们的大力支持,民国政府的废止旧医案被废止。
由中医在日的发展经历可以看出,解剖学的出现是中医走向下坡路的关键点。如果中医缺乏自信,随波逐流,必然将会丢失自我。中医自然而然的就会消亡。反思一下,西方医学的立足点就是解剖学,就是在分析还原理论的指导下,认识人体及其生理病理。而中国医学呢?在整体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从而寻找治疗方法。二者各自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不可能结合。中医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史何尝不是如此呢?民间的中医不可能考出执业医师资格,学院派中医本身思路不清,不西不中,虽有中医执业资格,却干着西医买卖,讲生理病理药理,全是西医一套,中医又岂能在他们手中发展?不死掉就算烧高香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