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的危害
(2016-06-13 16:43:32)
标签:
静脉输液危害 |
分类: 杂谈 |
静脉输液的危害
静脉输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西方的医学技术的发明。1628年,英国人哈维发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这为静脉输液的发明提供了解剖学基础。1656年,英国医生克里斯托弗和罗伯特利用羽毛管针头将药液注入狗的静脉。1832年,欧洲瘟疫流行,苏格兰医生成功的将盐类物质通过静脉输液注入到人体,开创了静脉输液的治疗模式。1940年以前,静脉输液是处理危重症的额外治疗手段,现在已经扩大为临床常规性技术,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与此同时,静脉输液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为什么是额外治疗手段?常规治疗手段外的治疗手段,也就是说,死马权当活马医。病情危重,接近死亡,束手无策,不治等死,治也不一定活,说不定还有一线希望,总比等死好吧!为什么治也不一定活?输液治疗副作用极大。
2012~2014年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年度报告显示,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超过总报告数的50%,2014年甚至达到57.8%。“大病小病,先吊两瓶”成了许多的医患共识。人们总认为输液治疗效果快捷,却不知输液治疗的严重副作用,很多因输液致死的事件屡屡发生!
影响输液安全的因素非常多,输液液体的质量,输入药物的质量,药物配伍是否合理,护士加药的环境方式、输液器具的选择、规范操作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轻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荨麻疹,重者可以诱发休克甚至死亡。静脉输液治疗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用,譬如,患者出现严重的吞咽障碍、严重的吸收障碍(呕吐、腹泻等)、病情危重等。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感冒患者大都选用输液治疗。
为什么会有输液反应?输入的液体中含有两类物质——内毒素和不溶性微粒,这两类物质是潜在的危险源。一瓶看上去澄清洁净不含有任何杂质的液体,其中可能含有内毒素和不溶性颗粒,即使工艺再繁杂,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清除掉。为了保证注射液的无菌,必须进行消毒。消毒过程中,细菌被杀灭,细菌脱落的细胞表皮就是内毒素。内毒素就是致热源,也有可能是致死源。当人体内的内毒素达到1mg/Kg,人就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严重者甚至昏迷、虚脱,甚至死亡。内毒素在人体内可以累积,微量的内毒素可能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内毒素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浓度就会出现症状。
液体中的不溶微粒引起的人体损害更加隐蔽。这种微粒粒径在1~50微米,肉眼不可见。这些不溶微粒可以随着血液循环进入毛细血管的末端,堵塞毛细血管,可以导致脏器(脑、肺、肾、肝、心脏等)的局部供血不足,天长日久就会造成伤害,出现器官病理性改变甚至死亡。对于不溶性微粒,国家有质量标准。我国的标准如下:每毫升输液中,10微米及大于10微米的不溶性颗粒应少于20个,25微米以上的颗粒应少于3个。英国与欧洲的输液质量标准更加严格,每毫升输液中,5微米及大于5微米的颗粒少于100个,10微米及大于10微米的颗粒少于10个。研究发现,我国的输液液体中,5~10微米的颗粒,每毫升可达上万个。这也是我国输液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因素之一吧!
输液治疗就相当于一次小型手术,对环境要求非常高。要求输液室、配药室要像手术室那样干净,尽可能做到无菌状态。我们国家目前基本做不到。
静脉输液容易出现过敏反应、空气栓塞、静脉炎等,输液监护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常常不能悉心监护。因此出现反应不能及时救治,导致更严重事件发生。
输液治疗危害性极大,因此尽可能不选用输液治疗。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安全用药原则应该成为社会共识。
在国外,医生也好,患者也好,很少采用输液治疗,为什么我国这么流行呢?很纳闷,不可理解。
中医的用药方式无论膏丹丸散,还是汤剂,大都是口服,偶尔皮肤外用,是非常安全的。我们的古人也没有这么高的聪明才智,不懂得解剖,不知道血液循环,也就发明不了静脉输液给药法,也就不会出现输液致死的案例。不知为什么,一些搞中医现代化的专家教授非得发明中药注射剂,把西医的弱点全盘吸收过来,残害了不少国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你总不能拿着西方的大便当搓脸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