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功夫
标签:
功夫百刀槟榔 |
分类: 医案医话 |
谈谈功夫
中国有句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什么是功夫呢?功夫不只是时间的累积,而且还是技艺的升华,脑力、心力的结晶。周星驰的电影《功夫》,很多人都看过的经典电影,虽然有点无厘头,但还是很真实的揭示了功夫的另外一个源头——潜质与悟性。潜质高,悟性就好,功夫就好,功力就高。中医药技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009年6月,我去杭州公干,业余时间前去参观了心仪已久的胡庆余堂。胡庆余堂可以说是中国目前中药界的老字号,历史悠久,关键是创始人太牛,大名鼎鼎的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现代商人的楷模。君不见,现代图书市场上有关胡雪岩商道的图书品种繁多,炙手可热。胡庆余堂不仅仅是药店,而且已经改装成中医药博物馆,装修的古香古色,富丽堂皇。各种名贵药材陈列其中,有的只供观赏,有的可赏可售。还有制药室,可以让游览者体验制药。当时有一位老师傅在切槟榔,切得一片片,带有红红的花纹,师傅说:“这就是花槟榔。我切得不好,但是胡庆余堂以前有一位老先生,刀工特别精,一个槟榔可以切上百片,每片薄如蝉翼,都能透亮。老师傅去世多年了,现在很少找到刀工那么精细的师傅!”我当时暗自惊叹,有那么技艺高超的老药工?用这么一把普通的切刀,把槟榔切的那么薄?我还一时兴起,试着切了几片槟榔,质地非常硬,切得很困难,每片有硬币那么厚!没有一定的功夫,那是不可能的!
前几天看新闻,突然发现一篇文章报道河南禹州的朱清山师傅在怀揣绝技——“百刀槟榔”。 85岁的朱清山是河南禹州一位有着70余年中药加工炮制经验的老药工,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的代表传承人。他的绝技“百刀槟榔”在每一届禹州中药材交易会都会被邀请展演。一个大如枣、硬如石的槟榔,在朱清山的刀下转瞬间变成100多片薄如蝉翼的槟榔切片,这些切片形如飘羽,放在手心轻轻一吹就会随风飘落。朱清山说,把槟榔切成薄片并非只是追求“形式”,而是切切实实的“内容”需要一一切片后能把药材的有效成分煎出来,增加药效。“药不经禹州不香”,朱清山用他的“尊古炮制”技艺,默默地传承着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影报道)这不就是功夫吗?

有的药工抓药功夫也很了得。我们知道,老百姓习惯称买中药为 “抓药”,为什么不是称药呢?这是因为古代的药房中的老药工在操作过程中,都能很好的、顺利的通过手感来体会药物的重量,然后再通过手感将药分为等份。譬如,药方中每剂药30克金银花,开了6剂,总共180克,两把一抓、一掂,就搞定了,再一称,基本就是180克,然后再分成六等分,也无需退称,基本没有误差。这就是抓药的水平,彰显了其功夫了得。没有时间的磨砺,没有悟性,也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的。曾经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介绍的是某城市的一个粮油店的员工,用簸箕盛大米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你说买20斤大米,一簸箕挖下去,倒在容器里一称,绝对不差毫厘。试验了几次,次次准确无误,真是功夫了得!抓中药者比这米店员工更有水平,中药种类繁多,质地不一,要想每种都抓得准,更需要多年功夫的磨炼!
文物鉴定也是同样的道理。曾经读马未都先生的古玩鉴定的书,马先生这样认为,一件古玩拿过来让你鉴定,有经验的行家里手打眼一看就能准确的判断,你不要问他为什么,凭多年的感觉、经验、感悟、历练!
中医看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跟周次清教授读博士的时候,有次跟他门诊抄方,看完门诊后在诊室闲聊,就说刚才那个病人什么病情,为什么用这个方法治疗。周老师为我答疑解惑,娓娓道来!晚年的周老思路可谓越来越缜密,后来可谓不经意间告诉我,一个患者走进诊室,一眼望过去,寒热虚实基本就能判定,再加上问诊、切诊,就能知道该如何治疗了。这也是老中医各种历练、感悟,凝结而成的功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