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今人不必不如古
今读中国中医药报,有一篇文章,重新解读了“天寒为溺与气”。《灵枢﹒五癃精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马元台、张隐庵注曰溺与气就是“前尿与后气(也就是屁)”。湖北的朱祥麟先生撰文认为:这里的气不是“屁”,而是水气。这里的水气很是有讲究,你看冬天一到,天寒地冻,人们在寒冷的环境下呼吸,就会现白气。确实有道理。其实今人读经,还是有自己的体会的,有时比古人更能体会原著的含义。我感觉朱先生的理解非常有意义,更通俗易懂,更符合实际,也更符合原著的含义。读经典最怕咬文嚼字,不联系实际,以至于曲解原著的含义。
对这段经文的理解,这里的天暑不应理解为暑天,而是理解为天热、天气暖和,如果在穿着厚衣服,肯定会出现出汗或者大汗淋漓,当然,如果到了暑天,即使穿着背心裤衩也一样大汗淋漓。天气变冷,人们出汗就减少。尤其到冬天,人们衣着棉衣,依然感到寒冷,人体蜷缩,腠理闭合,一点也没有汗出。这时候人们的小便常常就变得多了。俗语讲,马瘦毛长,天寒尿多。不可能天气寒冷,不出汗了,人们就开始拉肚子、腹泻,水气从大便排出。这种情况也有,但就不属于生理状态,而是病理状态了。如果属于上述症状,那就是阳虚腹泻了,必须使用补中益气汤和附子理中丸治疗。天气寒冷时候,人们呼吸时,水就变成白气;天气炎热或者暖和时,虽然呼吸中也含有水分,但是不可能变成水气。
膀胱中之津液经肾阳温暖气化,其濁中之濁者从尿道而出,变为尿;其濁中之清者,再借三焦而上腾,由肺布达,温分肉,充皮肤以御寒。冬天,人们在撒尿时,会打一个寒战,原因就是撒尿时耗散了了部分阳气,人们打寒战,就是振奋阳气而御寒。
气为无形之水,水为有形之气。气不足,则水也难以气化而出人体,蓄积在体内形成水肿。湿热中阻大小便闭,水肿,这时就需要通前后二便,使水湿之邪有出路,水肿方能消失,通常用疏凿饮子(槟郎、大腹皮、茯苓皮、椒目、赤小豆、秦艽、羌活、泽泻、生姜)。当然如果患者虚弱不堪,气虚不化,也可以适当加用补气之品,以助气化。
总之,人体水液的排出有四条途径,呼吸、小便、大便、皮肤,这些都需要人体的气化正常才能进行。气化不正常,水液排出的途径会受影响,严重时出现病变,发生水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