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名医张皆春

标签:
健康张皆春中医眼科 |
分类: 医案医话 |
眼科名医张皆春
张皆春(1897~1980),字生之,中医眼科名医,生于阳信县城区张贵府庄(今阳信镇张贵府村)。
皆春先生10岁入前袁村读私塾,14岁因家境不济辍学务农。17岁在本庄办私塾,同时拜本庄中医眼科医生张纯忠为师,精研《内经》、《本草纲目》、《审视瑶函》等中医名著。20岁弃教从医,兼顾农事,自此从事中医眼科60余年。皆春先生善用土单验方、野生药材,治病人目疾,每每药到病除,在阳信、无棣、沾化一带久负盛名,以至于北京、黑龙江、新疆等10多个省市的患者,也慕名到阳信求医。1945年10月皆春先生曾收治河北省盐山县一患眼病多年且多方求治无效的女性病人,用5副汤药治愈其顽疾,后被该女当作神灵供奉。
1953年,皆春先生被阳信县城关区卫生所聘为中医大夫。1956年调阳信县医院工作。此间,治愈宁津县柴胡店一长年眼疾患者,被该患者认作义父。皆春先生多次被延请为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的领导干部诊治目疾,均收到明显疗效。山东省有关单位多次欲将皆春先生调往省城济南的大医院工作,皆被先生婉谢。先生矢志留住家乡,为家乡百姓服务。1959年皆春先生主持创建了惠民地区第一处中医院眼科—阳信县中医院眼科。
先生用药精细,配方严谨,对中医眼科证治方法有独到之见。他常说:“用药如用兵,不在多,而在精。古人治目疾偏重寒凉,岂知寒凉之药克伐胃气,阻遏清阳,有损于目。我用寒凉药倍加谨慎,一则量轻,二则酒制,以减其力。”主张对病人应辨证施治,灵活配伍。在临床中,皆春先生常靠观察儿、母体质、乳色,诊断小儿病情,用以母代子服药,剂量小、费用低、疗效快,尤施惠于多数家境不丰实患者。对少数穷困病人,皆春先生义诊舍药,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皆春先生在为患者诊治眼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眼睛保护,讲求眼病的预防之道,认为“内则使人清心寡欲,外则惜视减光,心清则火自息,寡欲则水自生,惜视则目不劳,减光则膏常润,目不着物则心无所用,心无所用则神不弛,神不弛则心自固,故保之有方,守之有道,用之有节,脏腑平调,目自无病”,并以自己年逾八旬,双目仍炯炯有神,视物不花为身证。皆春先生毕生致力中医眼科临床与实践,于晚年培养了张庆刚、张友芳、周奉建等眼科大夫。1960年受山东省卫生厅委托举办中医眼科培训班,自编教材、言传身带,历时一年,为山东省各地培养了45名中医眼科专业人才。
1956年至1971年,先生相继当选为阳信县第一至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3年出席山东省中医座谈会。1979年获惠民地区“科技成果奖”,
晚年著成《眼科六十五症》、《眼科一百例》,经周奉建等整理成《张皆春眼科证治》一书,于1980年7月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