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想,是一本书的灵魂

(2014-03-01 12:34:19)
标签: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出版

灵魂

文化

分类: 杂谈

思想,是一本书的灵魂

——从《万历十五年》的出版经历谈起

今日翻书,信手拈来一本程帆先生主编的《我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书中讲述了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出版经历,令我作为一个出版人受到很多启发。

《万历十五年》无论对史学专业研究人员还是业余史学爱好者,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一本书。不仅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看《万历十五年》前后的这段历史,不仅仅着重于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将这段历史放进历史长河中,来进行思考研究。国内外很多史学研究者都将史学研究重点集中在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探讨、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发生过程,当属于微观研究,黄先生呢研究历史,是将历史事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研究,也就是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如果以中西医学来进行比较,很多人都在采用分析还原法研究历史,也就是西医的思维,系统、组织、细胞、DNA、基因片段,黄先生呢采用的整体研究方式,也就是中医的整体思维模式,把某一历史片段视作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从大历史的角度去研究。因此,万历十五年才富有独到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思想。这才是《万历十五年》在世界畅销的原因。

但《万历十五年》的出版过程极为不顺利。这本书最初的名字《1587年,无关紧要的一年》。黄将书稿影印发给《剑桥中国史》的作者群。著名学者牟复礼逐字看过原稿说:这本书愈早出版愈好。黄的好友崔瑞德也努力帮着在英国找出版社。但是英国的出版商并不热心,因为他们没有看好该书稿,担心销售不好,独自承担风险太大,要求与美国的书商共同出版。美国的书商也没有看好这本书,所以一直找不到合作者。因此,英国的书商没有答应黄的出版要求。

后来,黄仁宇又找过三家出版社,也都被拒绝出版。商业性的书商认为,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应该交由大学出版社出版。而大学出版社认为,这本书太过于通俗,应该交由商业性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稿被当做皮球踢来踢去。其实,这也反映了出版商或者编辑的视野缺陷,或者直接一点,就是“没眼光、不识货”。

该书在英美的出版屡屡碰壁,逼迫黄仁宇另谋出路,他迅速将书稿翻译成中文,设法在中国找一家出版社出版。黄有一位朋友叫余哈维,余哈维的妹夫是黄苗子。1978年夏天,余哈维回国时将书稿捎给黄苗子看,黄苗子看好这本书,将该书推荐给北京的中华书局,并请黄仁宇的好友廖沫沙作序。后来又经历一些曲折,直到19793月,中华书局最终确定出版该书。1980年最终付梓成书。此书一炮打响,称为学术界最畅销的图书。后来,该书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获得美国书卷奖1982年、1983年两次提名。随后,该书的中文繁体版、德文版、法文版、日文版也相继问世。

《万历十五年》并非皇皇巨著,薄薄的小册子,为什么能风靡世界、畅销若干年?而且称为常销书?关键有一点,就是有思想、有新颖的观点,而且言之有理,为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角度、新的思路。书籍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一本书的灵魂,有思想的书籍才有生命力。作为编辑、作为出版商,判断一本书稿的能否出版、是否会畅销的关键是看这本书有没有思想、有没有灵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