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茵陈蒿”

标签:
茵陈蒿中药健康 |
分类: 我拍我写(中药) |
周六上午,好容易有些闲暇,去菜市场逛逛,买些新鲜蔬菜吧。平时没有时间,只能在小区的便民菜点买点凑合一下。菜市场,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琳琅满目,刺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时下正值野菜上市的季节,应季的面条菜、苦菜、菊花芽、荠菜都纷纷上市,还有一家卖一种野菜,那一堆看起来白哗哗的,我问菜农这是什么野菜?老板说是白蒿,还在招牌上写着“茵陈蒿”。老板解释道:白蒿就是茵陈蒿。我问是中药里面的茵陈蒿吗?他说搞不懂,但是知道这种野菜能作为中药用,能保肝,清热解毒。我一听,他还说的头头是道。到底是不是茵陈蒿?我也不敢定,因为药房里茵陈蒿都是切好的饮片,软绵绵的。
回到家里,翻开《中药大辞典》,找到茵陈蒿条。茵陈蒿又名因尘、马先、茵陈、因陈蒿、绵茵陈、绒蒿、婆婆蒿等。原植物就是茵陈蒿,高40-100cm,茎直立,木质化。药材用的是茵陈蒿的幼嫩的茎叶,春季幼苗高越三寸时采收。但是《中药大辞典》的手绘图,实在不能作为分辨判定的依据,后来又查阅《中国药材鉴定图典》,通过照片可以断定,市场上销售的野菜“白蒿”就是茵陈蒿。
今晨爬金鸡岭,山道旁,树林间隙,各种野草萌发出新芽,真是“春三月,此为发陈”。突然发现一丛丛的野菜,很像是茵陈蒿。就采摘了一些,仔细的观察,发现该植物的叶的背面的确布满了白色的毛茸茸的一层,嫩茎呈紫红色,软绵绵的。用鼻子嗅嗅,没有明显的香味,摘一片叶子嚼一下,也没有什么苦味或其他异味。又拔起一根老茎,竟然带起老根及寄生在老根上的一株新的茵陈嫩芽。先是将标本放在地上拍照,后又找遇到的一位老妇帮助,让老妇用手提着,再拍照。老妇说,这不是白蒿吗?我每年春天都采一些,拌上面,蒸着吃,或者切碎了炒鸡蛋,特别清香。
其实,山上还有一种青蒿,幼苗与茵陈蒿极为相似,也是从老根上发出新芽,关键是叶子长得与茵陈蒿极为相似,很难分辨。但是有一明显的鉴别点,就是青蒿的叶背面没有白色的绒毛。没有绒毛的就是青蒿,露青绿色。我想为何称茵陈蒿为白蒿,其原因就在于此吧,主要是采摘幼苗时需要与青蒿区分,以免错采。
茵陈蒿有时称之为“茵陈”,古书上解释为“因陈根而生”,我感觉有一定道理,但很多野菜都是因陈根而生啊,青蒿、苦菜等都是如此。茵陈三月采其幼苗,称其为茵陈,如果七八月份采,就称之为茵陈蒿。中药有一句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
综上所述,茵陈蒿的各个别名都是有来由的,不是随便乱叫的。茵陈蒿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历代本草书大都认为该药苦、凉。根据我的亲自品尝的感觉,茵陈应属于味淡,既不苦也不甜,既不酸也不咸。正如《本草正义》所言:茵陈,味淡利水,治脾胃弍家湿热之专药。再说白了,就是治疗黄疸之专药,无论阴黄阳黄,皆适用之。记得小时候流行甲型黄疸型肝炎,学校就用茵陈蒿、大枣煮汤,每人一大碗,喝进去,预防甲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甲肝大流行,茵陈蒿已经被用完,紧急从全国调拨茵陈蒿。我们县药材公司的经理说:存放了多年的茵陈蒿一下子全部清仓了。要是现在,还不猛炒,每斤茵陈三四百元都有人要。金银花不是因为SARS身价倍增么?《伤寒论》中有著名的茵陈蒿汤,治疗湿热內蒸、全身发黄、白睛黄染、小便发黄,不仅利湿,还要清热解毒、畅通大便,使湿热之邪有出路,主要适用于体质壮实之人发生黄疸。还有《玉机微义》的茵陈四逆汤,主要治疗阴黄,面色晦暗而黄,体质虚弱,恶寒怕冷,茵陈,附子,干姜,甘草。除此之外,治疗阴黄还需要调理气机,补气通阳,以利气化,气化则湿邪才能排出,以利于黄疸的去除。同时还需要佐以活血化瘀的药物,关幼波老先生讲过瘀去黄自却,其实也是强调气血的和畅是祛除湿邪、退去黄疸的基础。
另外,关于茵陈蒿的用量问题,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茵陈用了六两,《玉机微义》的茵陈四逆汤茵陈用了二两。茵陈蒿淡而无味,可作菜蔬食用,可见其毒性很小。因此可以放但大剂量的使用,不必有顾虑,量小可能没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