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性性冷淡

(2009-09-16 19:23:26)
标签:

保健

养生

性冷淡

胃脘

气血

杂谈

分类: 中医妇科

女性性冷淡

女性性冷淡,发病率不低。很多女性虽患病,却羞于启齿。作为医生,因为涉及患者隐私,有时也不便过多的询问。但是,这又是确确实实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有必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古人讲:“食色,性也”,又讲:“食色,人之所大欲也”,还讲“饱暖思淫欲”。这些都说明性生活是人生活的天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人对性生活非常重视,并做了专门研究,还出现了一些相关的专著,譬如《房中术》、《玉女经》等。健康的性生活可以使人的身心愉悦、可以解除疲劳、缓解心理、精神压力、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可以调节人类的内分泌功能,另外,还能增加夫妻感情、促进家庭和睦,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还有,性生活还是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如果性生活正常,说明你的健康状况良好,如果性生活不正常,就说明你的健康状况较差。如果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勃起功能障碍、性冷淡),就说明你的全身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如果女性出现性冷淡,那就说明女性的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再继续延伸说开,出现性功能障碍,决不能单纯以性功能障碍为中心治疗,而是以调理全身的机能为治疗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前些日子,治疗一月经不调的患者,33岁。月经15天来一次,每次持续10~12天,持续4年。曾在某省级中医院妇科治疗3年。效果不明显。经朋友介绍,来我处治疗。看前医治疗用药,基本都沿用补肾活血止血之思路,什么川断、桑寄生、杜仲、菟丝子、熟地、山萸肉、三七等。仔细询问病情,病情已经较长,失血过多,但尚无贫血症。疲劳乏力,四肢沉重,爬二楼则气喘吁吁,胸中憋闷,大便溏,每日2次。因为浓妆艳抹,已不能识其“庐山真面目”。患者自述脸色非常不好,萎黄、苍白,每天出门前,要化妆30分钟,不然很吓人的。舌质红,不似血虚之象。怕冷喜暖,脉沉弱。纵观病史、症状,中医应诊为漏证,当属于元气大虚、大气下陷、气不摄血。应大补元气、升举清阳、益气摄血为治。以升陷汤与十灰散加减。

生黄芪 90g  人参20g  白术30g  升麻10g  柴胡15g  白芍30g

当归15g  鸡血藤30g  香附15g  棕榈炭15g  茜草炭12g  侧柏叶10g

熟地30g  山萸肉12g  炒枣仁30g炮附子12g(先)干姜10g

黄连9g   炙甘草10g  阿胶10g(烊化)

水煎服,日一剂,14剂。

服完上药,前来复诊。患者感觉很好。气力倍增,四肢不再沉重,睡眠好转。按照上几个月的规律,应该出血,但现在还未有出血征象。脉象好转,较前有力。我告诉患者,调一下方,再继续服用。患者临走时告诉我,你这个药方真的很好,这之前二三年了,我一直不喜欢过性生活,服了这药之后,性欲较前明显增加。我这才知道,这个方子本是治漏症的,意外地收到了治疗性冷淡的效果。

门诊上还见过一个不孕症的患者,丈夫42岁,身体壮实,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液检查正常。妻子36岁,气短乏力,喜热恶寒,月经后期,量少色黑,脉沉弱,输卵管检查通畅。问及性生活,丈夫说妻子经常以疲劳为借口不同意。我知道女方是一性冷淡患者。也是采用益气养血的方法治疗,服药二周后,效果很满意。还有一位男性患者,干部,46岁,因为天气渐冷,胃部疼痛就诊。患者面色黄白,形体消瘦(因为我以前给他治过,疗效很好,也算是老病号了,以前就这么瘦),容易疲劳,胃脘疼痛,天气一凉或者吃的稍微凉些(喝点常温啤酒),疼痛就会加剧。近日下半夜胃脘隐隐作痛,无吐酸,脉沉弱。处方之前,患者又补充道,最近性欲低下,基本没有这个想法。我说没问题,给你加点药就好了。大补气血,温补阳气即可。服药2周,胃脘痛已愈,性功能好转。又继续服用,患者感到满意。

从以上病例的治疗,我体会到性冷淡的治疗,单纯补阳气不如补气血,单纯补肾不如补脾胃。气血充足,精力旺盛,身体处于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性欲自然而然的萌生,因为这是人的本能。单纯补阳(鹿茸、鹿角、硫磺等,西药的伟哥)可撑一时之快,但会戕害人体。古代的皇帝长寿者少多,与后宫佳丽太多、房事太频、大量服用壮阳药物不无关系,现在也有报道服用伟哥导致猝死的事件。单纯补肾不如补脾胃,脾胃好了,就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气血旺盛了,性冷淡自然会消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参鲍翅肚
后一篇:门诊暂停通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