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了吗”谈起
(2009-04-11 10:28:39)
标签:
触龙胃气赵王太后廉颇杂谈 |
分类: 医案医话 |
从“吃了吗”谈起
通常我们在遇到朋友、同事、家人的时候,尤其在每日三餐的时间前后,总是好问一句“吃了吗?”或者“吃饭了吗?”。这已经成了我们的传统见面语、问候语。前些年,一些最早留洋回来的海龟们,喝了几瓶洋墨水,对我们的这种问候习惯进行了质疑,说什么外国人见面就讲“How are you?”意思是“你怎么样?”“你好”,中国人见面就问“你吃了吗?”显得有点档次不高。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看来,中国人的问候语更科学,更符合人的生理及健康需求,国外人的问法反而是不沾边,虚泛、空洞、乏味。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一一向你道来。
一日三餐,特别符合人的生理。胃的排空时间大约四到五个小时,所以一般7点早餐,11;30午餐,6-7点晚餐。从中医来讲,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每天的饮食进入胃中,在脾的运输化生之下,变成气血,营养人体的筋脉骨骼肌肉。如果胃因病不能受纳,脾就无法运化,没有原料了,运化什么?中医上还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谓有胃气,是说胃的功能还存在,还能收纳水谷、饮食,这种人一般还能存活,近期内不会死亡。如果说饮食很少,或者滴水不进,这就是没有胃气了,这种人一般寿命不会很长了。所以说病人能不能吃饭,也就是说又没有胃气,是判断生死预后的一项主要指标。所以,中国人见面就问:“吃了么?”是对亲人、朋友的健康状况的一种关心。
不仅是在现在,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关心的例子.《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问赵太后说:“日食饮得无衰乎?” 太后答曰:“恃粥尔。”触龙说:"老臣今者(近来)殊(很)不欲食 ,乃自强步(慢走) ,日三四里 ,少(稍微)益(增加)耆(通“嗜”,爱好)食 ,和(舒适)于身也。"实质是触龙在向太后问安。问问太后的饮食情况,以表示对太后身体健康状况的关心。
《史记》记载廉颇的故事。年老的廉颇住在魏国,赵王数困于秦兵,思再得廉颇,令使者赴魏,看廉颇可用否。赵使者见廉颇,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谁知这使者为廉颇的仇人所收买,还报赵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说他一会儿上了三次厕所。赵王还敢用廉将军吗?赵王不用廉颇,后来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了大将李牧,再无抗秦之力,被秦将王翦所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出自于这个故事。廉颇每顿能吃一斗饭、十斤肉,表示身体健康,还能够驰马疆场,再立战功。
中医问诊有“十问歌”最早见于 《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问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患者的饮食状况,了解其脾胃功能,了解其健康状况及判断预后。
所以,我们国人见面问一句“吃了吗?”从健康的角度讲,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很有意义的。那种以此来批评我们国人落后、好吃,或认为是贫穷的标志,是一种自卑心理、崇洋媚外心理在作怪,是要不得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