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2016-07-16 16:14:13)
分类: 品味诗词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

在银河里闪闪发光,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

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

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1902年4月,英格兰北部还是乍暧还寒,诗人华兹华斯又和友人来到湖畔漫游。这天风有点大,水波粼粼。他们惊喜地在树下发现几株黄水仙,接着往前走水仙越多,直到他们走到一个湖湾,面前的情景让他们惊呆了:狭长的湖湾恍若无边,却铺满了无数黄水仙,水波涟涟,水仙摇曳,如满天星闪。华兹华斯回去后,不久就写下了这首名诗:我孤独地漫游,象一朵云。

 

华兹华斯酷爱自然喜在湖畔漫游,故有湖畔诗人的雅号,有点类似我国的山水田园诗人。由此可以看出,华兹华斯诗歌主要特点,就是喜爱大自然,抒情味浓,而这首《我孤独地漫游,象一朵云》,情境相融,思意合一,堪称代表。

 

起句就不凡。独孤,漫游和云,都是常用词,可是搭配一起,稍感寂寞又给人一种类似遗世独立,逍遥独行的意味。有人说,孤独,是一种高贵的精神特质,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话:寂寞让我如此美丽。虽然,严格来说孤独和寂寞不尽相同,却有着极大的共通过,所以视作孤独让我如此美丽也可。提起孤独,让人又爱又恨,它是寂寞,又是自由,它是无声,又是喧腾,它是简朴,又是丰硕,它是遗世,也是独立。而云,漫卷漫舒,是世间最逍遥,最自在的形象,来去无痕,比羚羊挂角,天马行空,还要无拘无束,无借无凭。还让人想到,洁白,纯净和纤尘不染,说莲花高洁还出于淤泥,水仙纯净还得清泉,幽兰更不得离空谷,云在天上,如在天外,云在世上,如在世外,我们拿什么和云相提并论?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我不认识华兹华斯,对他的人生和诗作,均无了解,然而眼前仿佛浮现他朦胧的形像,这就是诗的魅力。这简单的开头,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千锤百炼后是妙手偶得:我相信这是华兹华斯无意中的夫子自道。在我看来所谓湖畔诗人,如同我国的山水田园诗人,骨子里都有点隐士味,象孤云出岫,自来自去,象天地过客(其实谁都是过客),所以,我认为这是华兹华斯在无意中的夫子自道,将自已性情和心态如盘端出,成了最佳最真实的写照。精妙是因人生的熔铸,有些话,注定非某人不能说。没有这句,会大为逊色。我国向来有有我无我之论,我觉得无我中有我,有我中无我,方为高妙。华兹华斯这诗就几得这种神韵。也是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似喜似愁的复杂情感,才显得水仙花摇曳生姿。水仙之美,要落之笔墨,重要是还是要通过作者的心眼再现出来,你看天地有大美,几人能言?先声夺人,摄人神魄,妙极。

 

第一段写的是初见水仙,诗人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云游,是漫无目的,恰好是这样,意外才有喜。试想春寒料峭,更不用说是英格兰北部,水波始解,百花未发,甚至绿芽才初绽,说是春日处处还是暮冬之境,骤然见到水仙花开,乍见春的消息,怎不惊喜万分。且在西方,水仙更有特别含义,某男神迷上自己的倒影竟致辞消瘦而亡化作顾影水仙。虽有自恋或复自怜,然在自恋自怜之外,更有孤独、坚守、洁净、华素等象征,诗人多情复孤独,象山间闲云,在这冷寂春日湖畔,骤然遇见水仙花,怎可能没有一感触,一点点的同物相怜之情?

 

更何况,不是一朵两朵,也不是一片两片,而是整个湖湾都开满了水仙花,水波粼粼,水仙随之轻摇若舞,多若银河里群星闪烁。我们爱用春深如海,繁花似锦等形容词,其实就是状其多,并没有说明是哪种花,哪些草木,因为不必论细哪种,凡物多即壮观,多即震憾。我们面对辽宽草原,面对无边大海那感觉和面对花海是同理的。何况还是这么美的花,这么好看的颜色,铺天盖地,此情此景,心弦能不为之轻颤,终生为之难忘?

 

郭沫若曾有此批评:“这诗也不高明,只要一二两段就够了。后两段(特别是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板起一个面庞说教总是讨厌的。”最后一段,或有升华的嫌疑,好在自然,如水到渠成,但凡刻骨铭心,自会在心底时时生辉,这是人之常情。如激流后有回澜,瀑布底有深潭一样自然,没有反而让人茫然有所失。画蛇添足不该,更不能削足适履,因前有铺陈,后面的感发便如余音袅回,让人回甘,所以有是自然,无是短促。更看不到一点郭说的板着面庞说教,诗人只是个人精神升华,没有要求别人奉行,一概斥之为说教,显得非常粗暴简单,也偏颇。在我而言,后段真不可无,前面只是兴,还不曾入味,若戛然而止,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想到欲穷千里目的问题,却唱不出更上一更楼的诗句,殊为可惜。自然,诗人把最后一段表达得更婉约更含蓄更诗意,效果当然更好。只是,语言也有时而穷,相对前两段,后二段是逊色而已,却组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圆环。不是尾巴就一定不好,往往没有尾巴还是欠缺。就算最后一段真象郭所言,有这么大缺点的,这首诗还是不一般的,以一点,就否定全部,这也不是值得提倡的。也许,郭以为一般,是因为这诗太有名,才格外挑剔,教人明白,哪怕是名诗名篇,也不是无一臻于至境。

 

能不能见到这么漂亮的水仙,我一点都不在乎,我在乎的,我的向往,是能“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2016-7-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尺牍心简
后一篇:心语书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