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和祥林嫂的哲学
(2016-06-14 19:47:59)分类: 网人网语 |
哲学和文学,似乎都有一层肉眼看不见的光环,前者是智,后者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智爱美,无可非厚,这是精神的富足,心灵的甘泉。
我对哲学是一窍不通,只知道客观存在和主观认识,知道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认识为转移,而主观认识往往是以客观存在为蓝本。不管我们叫它是山,是海,是树,是其他什么,甚至不名,却不能改变它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就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主观认识为前提的。
孔乙己叫不叫孔乙己,祥林嫂叫不叫祥林嫂,完全不是问题,不会因为不叫,而改变有这么两个人的事实。我们所以认为他们不“存在”,只是不认识这么两个人,不知道世上有这么两个人,这是我们的主观认识问题,并不是客观不存在这两个人,这是两码事客观存在不以主观认识为转移这是放之四海皆然的真理。把主观上的 “存在”(主观上的存在,其实就是认识),和客观存在等同或混,这是大错特错,荒天下之大谬,是极可笑的。概念弄乱,或借换概念是许多开了二三窍之辈的通病,也是一知半解者的招牌。
哲学越往后,越重主观能动性,这就往往让许多孔已之类误以为主观作用是万能,是主体,中国的禅宗就是这样。如果生剥硬吞,就会陷入机械和,就会出现上面说的大谬。禅宗有一段很在名的公案,是讨论风动,还是幡动的问题,六祖说是心动。这公禅语很有名,我不知别人是怎样理解的,我理解六祖说是心动,并不是否认幡是因风而动,而是说人不应受外物外境影响,能保持内心的清明罢了。西方名言:我思故我在,其意我想是说我思考所以我的精神显现出来,或是我思考,甚至创造,所以实现或体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是一种价值观也含一份自豪感。显然这里的“在”,并非指客观存在,我不知有没有人会理解成是人这个主体的客观存在,要是有,就教人笑掉大牙了。
我们不能改变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能对某些客观存在产生影响,比如将一座小山铲平,将湖泊填平,将一个物种灭绝,但也是因为它们是客观存在,我们才能影响改变它,后来的不存在,只是因为我的行动做成的结果。),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主观情绪,不随之起伏,这是一种心理调节,一种心理暗示,是主观一种能动性,只是忽略,对客观存在取用“视而不见”的态度罢了,人为地将主观认识当作无,但客观存在还是客观存在,却不能否认。古语说泰山崩于前而脸不变色,可充作一种显浅的俗解。我们常常夸大这种主观能动性,人为地把主观认识,变作客观存在的根源,只是一种阿Q的心态,是可以影响心理,但不能改变客观存在。有些人过分强度主观能动性,有时难免于陷进主观决定论。
人的意志很强大,这是事实,人所以能影响客观存在,不过,人所以能影响客观存在,的是主观意志,凭的却是实际行动,没有行动,主观意志只是空想。愚公移山,若是天天盘坐在山脚下,或在家中口中念念有词:山不在,山不在,山不在。。。。。哪怕念一万年,山还在。孔乙己只满足茴字四种写法,没有什么具体行动,能成为真正博学的学者?祥林嫂天天说我家的小毛,我家的小毛(是不是小毛?),又能证明什么,除了让人觉得罗嗦,久了还引起人的厌恶。主观认识要反过来影响,甚至改客观存在,行动是唯一的途径和手段。这也是主观能动性力量的表现。唯一的前提是这主观认识是正确的。
世上最固执的,是些什么人?二种人,一种是达人,因为知而自信,一种是一知半解又钻进牛角尖的,一叶障目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不识而自以为是。两者区别,前者言之有理,后者是似是而非。与其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还不如先自省一下是不是众人正常我独痴?
201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