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都在看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突然也想写一写自己对这些文人的评价或看法。问题是,怎写呢?
刘的《品中国文人》写得蛮不错,好多文人,我其实对他们的经历都不算太熟悉,或是对他们经历的时间顺序不是太清楚。这本书,就有这个好处,他写文人的经历多是按时间顺序来编排,这样至少会蛮清晰,难怪有说这书是文人的传记。
说传记,分量当然是轻了,说是品来得合式些,还是说评论吧。评论文章真不好写,经历还好说,不外乎查查历史,看看资料,重点,难点却在“评论”两字。先要有个观点,或说切入点。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切入视角,写出来的东西,想必是大同少异。观点,视角,真的很重要。如果,我真的要写,这书,肯定是不错的参考。倒是怀疑,自己能不能写得出来。我知道,这是说说罢了,不过,想想也不是坏事。其实,我也想评一评屈原,也许是从“批”的角度去评。对屈原的赞叹太多了,估计很难写出新意,但不妨从屈原这个人,他的言行,以“批”的角度去论述,或者,还有一些惊喜。但不知,我这些想法,或观点,立不立得住脚。这样的文章,算得上是大文章了,不但要感觉,还要精力,我不知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精力了,更能不能驾驭。暂时只是有一点朦胧的想法,没有太多的眉目。
总的来说,刘小川这本书的观点,我认为还是蛮不错的,比较合我的口味,许多地方,许多观点,都不迂腐。对我来说,因为看得急,这书,首先是一本传记,才是评论。让我对许多文人的经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了。有时,也会拿来和文化苦旅作比较,这样的比较还真让人头痛。余秋雨得风气之先,我难免会有些先入为主,刘比余较冷静,刘评论复盖的层面当然是比余的要广,光看文章就要长得多了。但有时,余的某些感悟,观点,可能更感性一些。看了五六篇,初步的印象----因为看得急,不一定印象十分准确,我觉得刘探讨的还不够深入,他着重于对文人的精神品格或作品作评论,似乎极小涉及,其为其的原因,比方说,为什么屈原会这样,而李白会那样,他们形成这样的风格,形成这种世界观,是巧合还是历史的原因。也许,刘是有说的,只是我太笨,没有领略。我总觉得,许多评论家似乎都对此有些忽略,我觉得这倒往往是问题的重点。尤其是,为贤者讳,在我国多为流行,喜欢把传主,拔高,力图面面俱到,其实,作为人,尤其是文人,一个真正的文人,往往其心智是有某些在别人看来是不太正常,或说缺撼。以为这是他们的毛病,殊不知往往是他们是自己就是这点上,或说,有了这些他们会更丰满。有时,从他们的缺点上打量,往往比从他们的优点上论述,更加逼近真实。
《品中国文人》,是本不错的书,值得看。
2013-6-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