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墓说裹叶
| 分类: 话说广东 |
今天(5月3日)闭墓,过了今天,清明才算结束,前后恰好一个月。闭墓后,不再上坟。
我们这里习俗,清明那天要做清明角,闭墓这天,也要做裹叶。裹叶有个叶字,是用到树的叶子。我不知道,这叶子是不是固定一种,总之,我见过的都是用龙眼叶,没见过用别的叶子。龙眼,在我们这里是最常见的果树,人家院子门前若只有一棵树,这棵树就多数是龙眼树。所以,我不敢肯定,裹叶非龙眼不可,还只是龙眼树多,才村村选用龙眼叶。不管什么原因,流传至今早成了约定俗成,非龙眼叶不成裹叶了。
裹叶两字,我们粤语读起来,叶字和树叶的叶稍有变化,起初不知是叶子的叶,还以为是别的字。写《说龙眼》时,也提起裹叶,不知到底是哪两个字,上网找,好不容易见到有说叫“裹叶”才知道。在广东话里裹叶这个“叶”(不一定是叶字,可能是近音),含义比叶子的叶要丰富,还有“一块”,“一团”的意思。所以裹叶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是“裹起来的一块东西”。
事实上,裹叶也确实是裹起来的一块东西。两片叶子,夹着一粉团,压成扁平状,状近叶形,不就是叶子裹起一块东西么。裹叶最准确的名称应叫“裹叶糍”,类似糯米糍,裹叶只是本地叫法,外地人听着根本不知是何物,叫裹叶糍虽然也弄不清是什么东西,至少知道是种食品。裹叶的做法,其实很简单,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搓成软硬宜中的粉团,糯米糯,粘米贴,单独一种,前者不够贴,后者太贴,都不好;两种混合,既能沾得住叶子,又不会撕不下来。搓的时候,除了水就加少许花生油,不再放任何东西,光是米粉,所以滋味是单纯的稻米香,比米饭可口,口质更佳。自然,也因此显得有点寡淡,不是很多人喜欢吃。
龙眼叶得一早准备好,乡里到处是龙眼树,就算自家没有,见树就摘,无须问谁家,是不会有人有意见的。要选较大的新叶子,老叶枯硬,韧性不足,易碎易破,不好用。挑好,洗净,连枝带叶,不必剪成一片片,包好的裹叶,一枝数叶,极自然也好看。压作扁长形,以不出叶又最饱满为佳,撕开叶片,叶脉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印在上面,象更立体更有质感的叶子。吃进嘴里,除了稻米香,还能嚼出绿叶清香,感觉如尝春的滋味,别有情趣。刚蒸好的裹叶,最糯软可口,稻米甘香也最为浓郁,最好吃最诱人。冷却之后,滋味稍减,放上几天,更有点冷硬,不过也更有嚼劲,有另一番滋味。
曾觉得奇怪,清明角有馅,且馅料丰富,为什么裹叶反其道而行,只是米粉,绝无他物,是何原因?加上芝麻花生一类,肯定会好吃多了,为什么不加?相信其中必有原因,只是现在已无法追查,只能沿习,只能困惑。我们小时候,裹叶还能拿来玩,怎玩呢?裹叶细长,叼住一头,大部分垂在唇下,象无常鬼吊着一条舌头,相互吓唬取乐。所以,我曾怀疑过,裹叶的灵感是不是真的来自舌头的形状?谁也没见过鬼,但鬼似乎都是瞪眼吐舌的,于是,我们就用“舌”来祭鬼?这是我的想当然,也有可能真有点沾边。谁知道呢。
现在传统节日,如秋后黄花,越见凋零,除了几个大节,多般越过越简单,年年清明坟还是要上的,但清明角和裹叶,做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甚至在农村,也有些人不知裹叶为何物。
顺便说说上坟祭品,茶酒饭必备,菜有烧肉,煎咸鱼,咸蛋,点心有清明角,大包,水果清明蔗(白蔗)是必不可小,还有苹果。
2016-05-0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