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上校陪着我们在新德里和德里访问了整整四天,参观了不少的印军后勤单位。记得在一个军事单位,印军的一位准将对我说,上一次他见到中国军人还是三十年前。我随口问了一句:在哪里?他没有回答。我心里一算,三十年正值中印边界战,他应该就是在战场上见到过中国的军人。
离开首都新德里,我们飞往印度中南部的蒲那参观。那里有印度的军事学院和国防大学,这里的感觉比新德里清静了许多,风景也美了起来。我们还参观了印军的荣军医院,这里住着大批的缺胳膊少腿的伤残军人,他们应该是在印巴战争中受的伤。他们在游泳池边为我们表演跳水游泳,伸出残肢与我们相握,让我心里好生别扭。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是处于和平中的人难以想象的。在今天无限威力的战争机器面前,生命是无限的脆弱和渺小。
我对印度的印象一直很糟糕。当我们车队行驶在德里大街上的时候,可以看到两旁伸着手的一群群乞丐。有时可看到四五个女孩由高到低排成一排站在路边乞讨,她们的长得很相象,应该是一个家庭里的姐妹。有时遇到堵车,从车窗外就会伸进几只脏乎乎的手来。于是我不得不把车窗关上,看着他们拍打车窗户。在里面忍受五十多度的高温。
就是在孟买这个印度最发达的城市,依然到处可以看到流浪者。即使是在风景最美的海滨,也可以看到破烂的棚户区。所谓的棚户,其实根本就不是房子,几根木棒支起几块木板,或者支起几片打开的包装盒,甚至几张报纸。好在天气炎热,这些人只需要解决“半饱”的问题,而不象我们需要解决“温”和“饱”这双重难题。走在这样的街上,经常会让人怀疑生命的意义。
郑和舰访问孟买的时候,我们每天都有机会上街走走,比我们随代表团访问的时候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个城市。有时,我们会走到孟买的富人区,看到的是豪宅、花园、名车,如同电影里面一样。让人直感慨这人世间的不公。
我以前对印度的了解极其有限,除了电影《流浪者》里关于流浪者和富家小姐的浪漫爱情,就是泰戈尔的诗篇。在印度时候,每天打开电视,看到的电视剧和电影都是充满了奢华和浪漫的爱情:美女、帅哥和歌舞升平。而我眼前的现实中的印度让我产生的是一种深深的绝望。
这些年,在西方媒体中,我经常听到西方把中国和印度当作两大新兴国家放在一起来讨论,中国和印度都在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国内的媒体也会报道印度的GDP高速增长,软件业突飞猛进,我们应该如何借鉴等等。看到这样的报道,我总是很惊讶。我的脑子里会立即闪现出那些伸向我的脏乎乎的手来,想起那个世界上最大的丐帮来。
印度有多少人在流浪?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据。因为根本就没有办法统计。有人估算,印度十多亿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流浪。但这个国家依然以它的民主为自豪,依然追逐着它的大国强军梦。和中国一样,我们可以经常听到印度发生的种种事故,但这个国家数百年来仿佛就这样扭曲地和谐着。有人说,这要归功于印度曾经长期实行的种姓制度和印度人对于苦难的习惯和麻木。
但我们已经不再习惯于对苦难的麻木。对我们而言,解决不了基本的民生问题,GDP增长得再快又有什么用?国富民强才是盛世和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