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以色列(2)  世界上最没有退路的民族

(2007-01-12 14:13:09)

    十二月的特拉维夫一片绿色,气候宜人。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第一大城市,是一个新兴的犹太城市,曾经是古城雅法的郊区。现在两个城市已合二为一。在特拉维夫看到的和西方的新兴城市没有太大的区别,高楼大厦林立,充满了商业的气息,并没有一点战乱的影子。以色列人普遍很和善,个性温和而内敛,有点象中国人。

 

    下午换上军装,在严密的警卫保护下,我们去以色列国防军司令部拜会以军总参谋长。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了交谈,听听以军的情况介绍,气氛宽松而友好。以色列军队的军服是我见过的最简单的军服。厚布制成的短袖衬衣上没有什么装饰。但这是世界上作战经验最为丰富的军队之一,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停止过战争。

 

    每到一个国家,原先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就会或多或少地被改变。有人说这是因为国内媒体报道得不够真实和全面,有人说是因为你在这个国家只是短期的访者,一个过客是不可能全面真实地了解这个国家的。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原先你只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一个国家,而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你也许会站在这个国家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去体会他们的关切。有些原本不可理解的东西一下子就理解了。所以许多驻外人员会或多或少地接受当地的文化,常常被打上“亲….派”的铬印,在外事圈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让我记起以前学外交课的时候,看到了维多利亚女王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我不知道我派驻那个国家的大使究竟在替谁说话。

 

    在国内的时候,以前每天都会看《新闻联播》,其中国际新闻的主要内容经常是巴以冲突。一直觉得以色列是一个很残暴的国家,镇压巴勒斯人,视巴人的生命如粪土。我行我素,与美国是铁杆盟友,无视联合国,等等。所以我对巴勒斯坦人民失去基本的生存权利深感同情,对以色列则没有什么好感。在英国的时候,同屋有一个是约旦人,说起他们的邻居以色列时总是咬牙切齿。

 

    来到了以色列才知道以色列有多小,不到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是北京和天津面积的总和。对犹太人来说,这块土地是他们作为独立民族生存的唯一机会。

 

    地中海就在旁边,以色列的周围都是曾经充满了敌意的阿拉伯国家,这种敌意现在依然在阿拉伯世界保持着。以色列不能承受失败,因为失败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末日,意味着他们又要回归数千年的流浪、散居和歧视。一个流浪的民族是没有地位的。

 

    苏联的地域辽阔给了它击败德国进攻的空间和时间,中国的地域辽阔让我们支撑了抗战整整八年,直到外面的战争取得胜利。

 

    但以色列没有这样的机会。它面临的问题就是“to be or not to be”。在被他们称为祖国的地中海边狭窄的夹缝中,世界各地幸存的犹太人在二战后会聚起来。他们顽强地扎下根来,用生命击退了阿拉伯人的多次进攻,用智慧和勤奋在这片沙漠上建立起一片片绿洲,建立了一支足以称霸地区的武装力量,并成为一个向美国出口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

 

    适者生存的逻辑在犹太人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