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文化报》记者成长 http://blog.sina.com.cn/ziyu1501]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于日前在上海落幕,相比较星光熠熠的红地毯与开闭幕仪式,电影节主办的一系列论坛活动似乎更受业界关注。
随
着中国电影市场逐步扩大、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中国电影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加深,中国电影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日益涌现。围绕着中国电影的一些焦点问题
和当代环境下电影艺术的创新与突破,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知名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影评人等电影业界人士参与论坛,各抒己见,展开了一场场“头脑风
暴”。其中既有关注国际及中国电影市场增长点和合作之路的“产业论坛”,也有专业细致地剖析电影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电影新浪潮”,还有搭建电影大师与
年轻电影人交流平台的“电影大师班”,以及由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专设的电影讨论会“主席讲坛”。记者参与了其中三场论坛,聆听了来自电影行业前沿的
观点碰撞,也感受到了电影从业者们对电影业未来发展的殷切期待。
拿着感情找类型
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的电影
业,类型片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随着电影在类型上的区分,不同类型的影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和营销方略,推动了电影市场的繁荣和多元化。然而,随着
个别导演在类型片上的成功,电影界内盲目跟风和低端复制的趋势日渐突出,如何给中国电影类型片找出一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务之急。“发现下一个
电影类型”成为一个响亮的呼声,也成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论坛中的一场论坛主题。
“贾樟柯也成了一个类型。”在谈论中,许多嘉
宾提出,当前中国电影的类型已经逐渐成为“导演类型”,几位在影像风格和题材选择上已形成特定性的导演成为电影界盲目效仿的对象,贾樟柯就成为其中之一。
贾樟柯在论坛上表示,自己近年来从导演转型做监制后,接到许多剧本,发现里面几乎都会有三陪女、旧式歌厅以及那种极端的生活状态,很明显是在向他的《小
武》、《世界》等影片路数上靠。许多影评人对他说:“我又看到一个假冒伪劣的‘贾樟柯电影’。”贾樟柯认为,那些能给类型片带来发展的导演,他们在筹备影
片的时候,实际不仅仅考虑该类型影片在市场上的表现,而更看重该类型本身是否符合自己的创作需求。发现下一个类型,应该从类型片本身的可能性出发,在类型
中寻求突破。“我觉得类型的寻找和突破,一定不是拿着算盘找到的,而是拿着感情找到的。”他说。
而在商业片领域有着较佳成绩的导演
张一白明确表示:“类型不是一切。”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提到,在拍《开往春天的地铁》的时候,中国社会和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需要都市爱情片的阶段,拍这类
影片实际上有些超前。而在拍摄《杜拉拉升职记》和《将爱情进行到底》时,中国的白领已经成为一种阶层,形成一种文化,拍这样的电影就有市场。他还认为,当
前大片的资源只集中在个别导演身上,对影片的投资更多看重成本规模而非题材类型,这也是类型片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导演和制片人像婚姻关系
在
电影产业中,导演的角色往往对影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作者电影”到“导演中心制”,导演在影片中所扮演的角色受到瞩目,但导演在自己的角色中所面临的
问题却很少有人关心。导演如何在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同时又兼顾处理好与制片人、与投资人、与市场需求、与个人名声之间的关系?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英
才孵化计划”的艺术总监,两位国际级导演休·赫德森、比利·奥古斯特及编剧格雷格·莱特通过“电影大师班”的方式与年轻的电影从业者和学子展开了交流。
比
利·奥古斯特对于导演与制片人的关系深有体会,认为导演与制片人的合作至关重要:“导演和制片人首先要达成共识,要有同样的愿景,如果一开始就有分歧,那
这个分歧就很难消失了。我不建议导演和制片人可以一个人承担,在好莱坞,制片人都是先找剧本,再找演员,如果和导演有分歧,就会把他换掉。”休·赫德森则
表示,导演和制片人就像是婚姻的关系,当然离婚率也是很高的。“制片人应该鼓励导演,不管是在低谷的时候,还是在顺利的时候,都应该是如此。制片人不能指
手画脚干预太多,但是他还是应该在留给导演足够的创意空间的同时,给导演一些冷静的提醒,因为有时候导演拍戏也是盲目的。”
休·赫
德森认为,导演除了具备创意,还必须具备较好的体能,从而与各方力量周旋,坚持自己的立场。比利·奥古斯特就曾经遭遇过这样的情况:“导演还是应该有选择
演员的权利,因为演员太重要了,如果制片方一定要坚持选不合适的演员,我想我也许会放弃拍摄。” 在谈到导演与编剧的关系上,身为编剧的格雷格·莱特认
为,编剧薪酬过低在全球是普遍现象,不独中国才有。他并不介意导演把剧本拍成不同的风格,也并不会因为想保持自己的风格而当导演:“当导演太难了,我不想
当。你们说中国缺编剧,可能是因为中国的编剧都想当导演吧?”
真正的镜头 应该是导演自己的眼睛
对于电影业
的发展,我们也许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拥有便捷的感知工具和媒体形式,但我们也许又处于一个最纠结的时代——因为电影越来越脱离了它诞生时的本
来面貌。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拍摄电影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可以当导演,是否还应当强调曾经的精英式创作?精英式创作又应该去克服什么问题?本届电影
节评委会主席、美国导演巴瑞·莱文森与中国导演王全安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王全安认为,电影是技术的产物,电影表现形式随着技术
变化而变化。然而电影的目的是讲故事,这从电影诞生开始就未曾改变。“我个人觉得讲故事的意义在于我们要表达一个情感,而不是技术,技术会越来越容易,但
是有意思来讲的故事依然非常少。真正的镜头应该是导演自己的眼睛。”
巴瑞·莱文森对此深有体会,他提到,即便在美国,目前想拍摄反
映人与人情感的故事片非常难,如果影片中没有打斗、没有超级英雄,会被认为没有销路不受市场欢迎。他坚信,电影是否受欢迎并不是影片中所谓的“热门元素”
决定的,他以自己在1980年代拍摄的《雨人》为例,这一题材当时并不被看好,其制作成本仅有2100万美元,却收获了5亿美元的票房。“但是现在他们只
拍那种超级英雄电影、流行电影,想拍以前那样的影片很难了。”
以拍摄“文艺片”著称的王全安也谈到,中国电影始终面临片种单一的现
状,以前是完全注重于宣传影片,现在又是清一色的商业片,文艺片在中国处境很困难。“以前面对是体制,现在面临是物质。现在的文艺片导演不仅要跟环境做斗
争,还要跟自己做斗争,因为拍商业片能赚钱。”
对于电影受众在新的媒介形式下的冲击,巴瑞·莱文森表示,自己其实是受益者:“很多的经典电影我都是在电视上看的,这并没有减少我对电影的喜爱。”他对电影与电视的结合前景持积极的态度,认为电影创作者也应该更多考虑通过DVD等多种渠道观看电影的受众。
载于中国文化报,2011年6月28日
http://epaper.ccdy.cn/html/2011-06/28/content_53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