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到《盗梦空间》——“末日观”“梦境观”影响下的现实社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成长 http://blog.sina.com.cn/ziyu1501]
我谈《盗梦空间》不太有资格,之前没看过这个导演的片子,该类型的片子接触的也比较少,就片论片,不扯别的。
看《盗梦空间》先想到大学时李胜利叙事学课程中讲的叙事分层的概念,虽然不尽相同,但建立了逻辑坐标后,原理基本一致。人物和情节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一层往下掉,彼此又存在着牵系,所以在悬念上不缺。
佩服作者的逻辑架构能力,但是没必要细抠其中的细枝末节,细究起来肯定有逻辑漏洞。电影毕竟是艺术作品,没必要严丝合缝,科学逻辑取代艺术逻辑是理性影片常犯的毛病,观众花了大量心思去做电影的考据癖,反而没人去进行宏观审美,这对影片来说是失败的。《盗梦空间》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没有钻入技术流的死胡同,虚实相生的笔触呈现了举重若轻的风范。
影片将在梦境中的探险进行了游戏化的处理,宛若一款带不同转接点的RPG游戏,队友中有主有次,分工明确,建议版权方趁影片良好的舆论口碑尽快抛售游戏改编权。为避免流俗于低档次的穿越片,影片在不同空间位面的切换中采取硬切(而没有用什么时光隧道时光门之类的镜头),而通过不同空间相对有所差别的环境、色调、人物行为来进行区分,此举值得肯定。
主要说一下《盗梦空间》所宣扬的“梦境观”,其哲学主体是建立在怀疑主义的基础之上,具体说来就是对现实世界的虚假性怀疑和对所谓梦中世界真实性的怀疑,这样的倾向比较明显的体现在故事情节之中,如男主角前妻的跳楼、男主角在记忆中对前妻的封锁、男主角与前妻在梦境中搭建“伊甸园”等。与“梦境观”可以作为参照的是近一年来因为电影《2012》的放映而对人类世界观影响巨大的“末日观”,“末日观”哲学主体建立在虚无主义基础之上,即对社会现实悲观的否定和对彻底颠覆现实逻辑的强烈期待。“梦境观”和“末日观”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现代工业社会高速发展之下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基于不认同的背离,这种背离只能在现实生存的位面之外寻找其理想寄托,进而,因对横向位面的期待而衍生了“梦境观”,因对纵向位面的期待衍生了“末日观”。电影让人们相信与现实社会共存的梦境中也有现实,从而通过同一时间内不同分层来寻求理想世界,电影让人们相信现实社会毁灭之后也有现实,从而通过对可计算时间之后的未知来寄寓理想世界。可见,无论“梦境观”还是“末日观”,都是对当下社会现实逃避的一个极端向量,这种无声的质问宛若一个智慧而凶狠的法官,将与我们血肉相连却又毫无具象形象的“现实”押上审判台,其意义将会在若干年后回望这个时代的时候愈加凸显,并成为这个时代思潮的一笔有力的注解。
而“梦境观”和“末日观”对于当下来讲,最大的意义恐怕还在于对于许多人力所不能抗拒或无法解释的问题拓展了解释的方向。如果说在《2012》放映之后,“末日观”影响下的人们每逢看到自然灾害就会默念“世界末日不远了”,那么《盗梦空间》之后,“梦境观”影响下的人们再次看到灾难,恐怕要改口默念“我要从梦境回到现实中了”。人们的世界观或许就是在这种静水深流中悄然发生着变化,若真如此,电影志伟哉!
2010年9月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