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数字出版新媒体数字转型盈利模式文化 |
分类: 数字化转型 |
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7月3日第1368期 头版
数字出版系列报道之三——出路篇
数字商机暗涌 出版何去何从
商报记者 任殿顺
近日,一份由香港大学图书馆馆长TonyFerguson、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凌、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李奇等十位中国数字出版领域资深专家完成的预测报告称:未来五年,将有超过30%的手机用户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和数字报;跨媒体出版成为主流,全国70%的出版社将实现同步出版;全国80%的出版社将通过POD系统为读者提供图书的按需印刷服务;全国90%的报社将推出数字报;中国正版电子书出版总量将突破100万种;由图书馆等机构用户采购的电子书、数字报的销售规模将达到10亿元,由网民和手机用户带动的电子书、数字报内容销售及广告收入将达到50亿元……
未来几年,数字出版潜在市场巨大,这其中传统出版单位能分得多少羹?
盈利模式关乎生存
在五月底召开的一次“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大学版协常务副理事长彭松建在开场白中一语点破——盈利模式决定行业发展前途。
斯普林格公司中国区出版业务负责人叶路介绍说,国外大型出版机构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都是基于两点,一是大规模的内容,二是大规模地使用。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实现盈利的必要条件,二者密切联系,互相促进。不过,叶路所说的这两点在我国都尚未达到成熟的界点。人民邮电出版社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部主任安达分析说,除光盘以外的其他数字出版形式,虽然形态多样,但可行且通用的商业形式还很模糊、盈利模式欠缺;另一方面,我国读者的数字阅读需求并不清晰,市场需求不足,这也导致数字出版商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李华认为,能够成为行业标准的商业模式,必须要使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益都得到保证。对出版社而言,只有出版社和作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并产生足够的拉动力,出版社才愿意出书,作者才愿意写书。李华以电子书为例,对当前流行的“复本数”模式和“数据库”模式进行比较,并建议“复本数”模式应成为电子书行业标准的商业模式,因为这一模式会刺激原创繁荣。
人民邮电出版社副社长顾羽中谈到,国外成熟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都是依托专业内容和读者阅读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专业内容是数字出版必备和首要的因素;收集读者对于数字出版的阅读信息,分析其阅读习惯和心理,探索其对于数字出版的现实和未来阅读需求,并最终提供适合读者要求的数字出版物,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盈利。
对于电子书、数据库、E-learning、在线出版、多媒体终端出版、图书搜索等不同的数字出版形态,其盈利模式差异很大。专家也表示,一些国外成熟的模式在我国未必一定可行,出版单位应该区别对待,探索出一条中国出版人自己的数字出版之路。
多种方式寻求突破
随着一些出版社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拓展,分散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型管理的需求,提升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当前,就有不少单位正着手于管理的数字化和内容资源的数字化,ERP系统、CMS系统纷纷上马,以此作为涉足数字出版的突破口。以ERP系统为例,自主开发还是选择技术商,以及如何选择技术商成了不少出版单位面临的难题。其实,ERP最早是从制造业的流程再造演变而来,而出版社的业务流程并不复杂,核心部分是财务管理和信息集中管理。中国出版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副主任张立表示,软件开发的技术障碍远没有很多出版社所预想的那般复杂,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完全可以自主投入,毕竟软件的先期投入只占其成本的一小部分,后续维护、升级开支巨大,出版社应该仔细考量投入产出比。一位业内人士还表示,软件不是关键,强有力的执行力才是推动管理数字化成功的保障。
谈及未来的数字出版趋势,张立预言,“跨媒体出版时代”和“电子纸时代”是未来数字出版将会经历的两个阶段,而“跨媒体出版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方正集团高级副总裁方中华与张立的观点不谋而合,方中华表示,基于终端的跨媒体出版,如PC、手机、PDA、MP3、MP4,甚至照相机,只要有存储和发布功能,都可以成为传统出版单位实现“跨媒体出版”的切入点。此外,内容管理、采编流程管理等产业环节的前端,也可以成为当前转型的突破点。
结合出版社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转型突破口至关重要。知识产权出版社所出大部分图书读者面窄、发行量小,故该社将按需印刷作为数字转型的重点,精品图书资源库已经初具规模,并发展了众多出版社与其签订“按需出版图书合作协议”,利用现有资源为其他出版社提供纸样书数字化、印装等相关服务。社科文献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皮书系列”深受读者欢迎,书中大量的数据、资料和观点对专业学术研究极具价值,针对“皮书”阅读检索不方便的缺点,该社提出将“皮书”E化,并开发了名为SSDB的数据库产品,有效实现了全文搜索、下载、分割、自动叠加等功能,不仅方便了读者,还促进了“皮书”的销售。目前,该社数字出版业务稳步推进,并明确提出了做“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资源供应商”的转型定位。
顾羽中用“以项目实践为探索手段”总结了以人邮社为代表的专业社的数字转型切入方式。该社将电子书出版、数字图书馆、E-learning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并成立项目小组。目前,年出版新电子书800余种,总计3500余种,涵盖计算机、通信、电子、交通、经管等,今年5月又建立了电子书数字出版平台;数字图书馆方面,该社建立了基于中国移动内部网络的通信专业数字图书馆,为中国电信网上大学提供网上电子书阅读系统;E-learning,从自身的专业优势出发,结合通信领域的特殊需求,开发了系列关于电信新业务推广、电信企业运营与管理、电信客户管理、电信产品与服务等方面的E-learning课程……
“在大力开展以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为主的数字出版项目实践的同时,努力让最新的数字技术为传统出版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经验,探索出一条中国出版人自己的数字出版之路。”人邮社的探索与构想值得业界借鉴。
平台标准亟待建设
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在数字出版方面起步较早的出版单位所做的大胆尝试着实可贵。不过,孤军奋战造成资源浪费也在所难免,一些巨资打造的“平台”、“系统”,能否成为行业的标准都成为疑问。为此,许多业内专家都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应在数字转型中起到主导作用,制定统一的数字出版标准,并统一开发数字出版平台。
安达谈到,目前欧洲、美国也存在标准统一困难,数字出版先行者爱思唯尔、培生等都拥有自主的平台,现在也面临着对接的矛盾。他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借鉴近邻韩国的经验——为出版社提供统一的内容管理系统(CMS)和出版管理平台,出版社不需再投资,而且标准统一,也为读者带来便利。
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小卫的思路也很有启迪性:数字出版技术容易舶来,传统出版业可以“拿来主义”,不一定要自己大量投入搞开发;如要开发,应该由新闻出版总署牵头,各个出版发行集团联合研发。
对于数字转型中出版系统的宏观性、结构性问题,或许只有通过产业的兼并、重组、联合等资本层面的手段,才能改变目前资源优势分散的局面,使诸多优势形成合力,更有效地发挥出版产业的作用。
后记:数字出版系列报道终于告一段落了,感谢各位业内专家和学者的帮助与鼓励。还要感谢各位给予提供信息,给予关注的读者朋友,因不能在报纸上感谢,在此一并谢过了。
报道主要素材来自于方正数字出版年会,主要的采访工作也是在会议期间完成的,整个文章写作过程不足一周,但后期的修改、刊发前后已近一个月。很高兴,看到第一篇文章产生了很多反响;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以致于,这最后一篇,都有些不敢拿出来见人了,呵呵,文章虎头蛇尾,最后还是没有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观点,自己也深感愧疚。不过,还是为能在业界喊出“多数出版社没有内容优势”、“出版社未必是数字出版不可或缺一环”这些话语而感到兴奋。
希望能与更多关注数字出版、数字转型的朋友取得联系,一起为这场变革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