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医教育健康 |
分类: 中医科普 |
--访省政协常委、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彭坚
湘声报记者 李毅 2007-11-2 9:53:13 http://mt.rednet.cn/Articles/07/11/02/902677.HTM
读到这则采访报道,非常同意彭坚教授的观点,特别是文中提到一是搞好中医的方法论,二是加强临床。真是一语中的!现今的中医本科生及至博士生,临床疗效大多了了,这真是一针清醒剂!非常希望彭坚教授多培养几名学生出来!本人是一名中医编辑,也非常期待与彭坚教授合作!
记者:中医要走向复兴,人才是关键因素。一名老中医曾说,“不是中医不好,而是好中医太少。”现在每年从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少,为什么中医还会出现后继乏人呢?
彭坚:问题出在中医院校的高等教育,没有把学生的中医基础打扎实,从而培养不出能够独立运用中医知识看病的人才。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没有尊重中医的客观规律和中医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按照西医院校的模式办学,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误。中医教育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这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否则中医始终摆脱不了后继乏人的生存危机。
记者:为什么经过长达5年的学校教育,中医院校的学生还会出现中医基础不扎实的情况呢?
彭坚:中医是一门古代科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活的化石,活的熊猫”,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仍然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两千多年来治疗疾病的宝贵临床经验,也通过各种古代文献,保存至今。因此,中医被称为“哲学医学”、“经验医学”。要学好中医,必须抓好两个关键的环节,其一是深刻领会和牢牢掌握中医独到的方法论,其二是加强临床实践经验的培养。而事实上,当今的中医高等教育并未完全解决好上述关键环节,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缺失。
记者:中医药理论浩如烟海,而且中医所依赖的古代哲学,在大部分学生看来也非常抽象,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本理论呢?
彭坚: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内经》和《伤寒论》。《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即认识生命和疾病规律的方法,主要是恒动观、系统论,《伤寒论》奠定了中医临床方法论,即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也就是“辨证论治”。不通过这两部著作的学习解决认识论、方法论的问题,中医始终入不了门,或不能登堂入室。
许多在古代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著作,在今天仍然有存在和学习的价值,甚至超过许多现有的拼凑的、繁琐的教材。要提倡“学经典,读原著”,才能把中医传统真正继承好。
面对中医所依赖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医的思维方法,大量的中医古籍,学生普遍感到困惑和迷茫。有的学生直到毕业,仍然无法理解“阴阳五行”、运用“辨证论治”等中医核心理论,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中医古籍。大学虽然开设了中国医学史、医古文课,对中医的入门有所帮助,但所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为了深刻理解中医的方法论及其产生的人文背景,有必要开设一门“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课程。
记者:中医理论将学生领进了门,要登堂入室,还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如何给在校学生以更多的中医实践机会呢?
彭坚:中医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临床实践为核心”,而我们现在的中医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对药物的认知不够,学生甚至包括许多中青年老师,他们的临床实践机会都很少。中医教育必须扭转这一局面。
首先应提高学生对临床药物的感性认识。中医治病离不开遣方用药,用药则应当对药物有起码的感性认识,才能在开方时做到心中有数。建议每个有条件的中医院校,都应该建一个中药标本陈列室,一个中药园,一个中药饮片品尝室。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实习阶段安排到中药房见习的机会不多。中药的五味,主要是通过口尝才体验、总结出来的,建立两室一园,对于提高学生对临床药物知识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跟随名老中医坐堂,直接观察老中医看病,学习他们治病的经验,这当然是中医培养临床人才最好的办法。可是,名老中医人数有限,每个人在门诊看病,也只能带几个学生坐堂,无论如何满足不了现代中医教育的需求。我认为,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视频的设备解决这个难题。
再者,
鼓励中青年教师上临床。目前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学历、职称很高,但很少有人长期从事过临床,或者始终不脱离临床。很多中医院校把科研放在首位,忽视教学,更没有把从事临床实践作为培养中青年教师素质的必要环节。事实上,中医院校的老师脱离了临床,就很难把中医理论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