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中最经典的镜头


标签:
文化电影泰坦尼克号经典镜头 |
分类: 教会文艺 |
http://s16/middle/54db4adaxbdb7fadf0b9f&690
1912年4月15日凌晨2点20分,被称为“永不沉没的邮轮”的“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的途中撞上冰山,于纽芬兰岛附近的北大西洋海域沉入海底,船上1316号乘客和891名船员中,只有705人生还,“造成了和平时期死伤最惨重的一次海难,震惊世界”。今天(2012年4月15日),正好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
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之际,1997版的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穿上了3D“马甲”后卷土重来,大有席卷全球之势。这部影片在中国大陆上映之前,媒体就传出广电总局删掉了女主角露丝的“裸戏”的消息。消息才一出笼,就引来无数影迷的声讨。我无意为广电总局辩解,但我也不解大众为什么对那个镜头那般“情有独钟”,那般“如痴如醉”。一部能称得上“经典之作”的电影,就是因为它有一些可以促其成为经典的“经典镜头”。不过,我想没有人会认为《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取决于那个裸露的镜头。看到网友围绕那个镜头引出的诸多话题时,我想到了《泰坦尼克号》在我心目中的一个“经典镜头”,个人认为这才是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推手,因为这个镜头巧妙地表现出了影片所要倡导的主题和精神。
我要说的这个镜头,是“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时,那个小提琴手镇静的演奏。邮轮撞上冰山之后,由于事先携带的救生艇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乘客的需要,船上因此顿时乱作一团,虽然组织救援的工作人员一再强调,让妇女和儿童优先登上救生艇,但还是有一些此前还表现得无比“绅士”的男人争先恐后地与妇女和儿童争夺生还的机会。就在这样的时刻,一个名叫休谟(Jock
Law
Hume,这个人真有其人,不是影片中的虚构人物)的男人站了出来,他是一支乐队的小提琴手。面对死亡的威胁,休谟没有丝毫恐惧,镇定地站在甲板上,用他的琴拉起了《与主接近》。在这首乐曲的感召下,混乱的场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大批妇女和儿童获得了登上救生艇的机会,而休谟和许多被他的乐曲感动的男人平静地接受了被大海无情吞噬的现实。
休谟演奏的《与主接近》,是基督教圣诗,该诗的词作者是英国基督徒撒拉?弗劳尔?亚当斯姊妹(Sarah Flower
Adams,1805-1848),她是一位信仰虔诚、多才多艺的美女,早年期望藉着戏剧反映人生,所以成了一位成功的歌剧演员,后来因为体弱多病,不得不忍痛离开心爱的舞台,往文学的方向发展。这首《与主接近》的灵感,来自《创世记》28章:雅各逃避兄长以扫时,独自来到荒僻的旷野。晚上,他不得不在人迹罕至的野地枕石而眠。熟睡之后,他“梦见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有上帝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醒来后,雅各惊呼:“耶和华真在这里!我竟不知道!”撒拉姊妹从中感受到了孤独中与主接近的宝贵,所以写下了这首诗歌:“虽在旷野远行,红日西沉,黑暗笼罩我身,依石为枕;梦里依旧追寻,更加与主接近。”
http://s2/orignal/54db4adaxbdb7cc10df91&690
1840年,《与主接近》公开发表,但当时并未引起业界的注意,直到1856年美国著名教会音乐家梅森(L.
Mason,1792-1872)为其谱上曲调,方才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喜爱。1901年9月,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遇刺身亡,由于他生前喜爱《与主接近》,所以全国为其举行的追思礼拜上,就选用了这首圣诗。在此之后,《与主接近》约定俗成地成了追思礼拜上的必唱曲目。休谟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际,选择演奏这首乐曲,大概也是想到了麦金莱的追思礼拜,让船上的人员能够在“与主接近”的心境中离开世界。
因着休谟在“泰坦尼克号”上的演奏,这首原本并不知名的圣诗从此声名鹊起,风靡全球。时至今日,它依然是很多基督徒所忠爱的经典圣诗。即便是非基督徒,也有不少人熟悉并喜爱这首诗歌。
2012年4月15日于养心斋
前一篇:缅怀母亲
后一篇:“泰坦尼克号”上最伟大的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