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喻”与“类比”——汐沫诗《黄瓜》

(2011-09-13 06:20:02)
标签:

咏梅诗评

借喻

类比

汐沫

黄瓜

羊指球

杂谈

分类: 雅品诗话

        “借喻”与“类比”——汐沫诗《黄瓜》

 

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诗的创作技巧,无论是传统手法,还是标新立异的独创,都可归为一个“喻”字——明喻、暗喻、借喻、拟人、拟物、夸张、借代、状物、移情等等,都是用喻体指代主体,“不好好说话”,让读者在联想中完成阅读的过程、体会语言的妙处及诗意的美感。

比喻大体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喻体与主体之间确有感官或触觉上的相似与关联。二是语言的民族习惯使然,“黄瓜”作为喻体,就因为民族习性不同,可以指向不同的主体——意大利语黄瓜喻指‘笨蛋’;德语黄瓜喻指“怪人”、“滑稽的人”;俄语小黄瓜喻指“长得健壮的人”;波兰语黄瓜喻指“淡季”;英语黄瓜喻指“极为冷静”。三是完全靠人们的主观感受而定,颇具个体性和独创性。

所以阅读时要弄清语言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要义。

 

这回拿汐沫的新作“黄瓜”当靶子,体会一下诗歌创作中的“喻”。

先说说借喻

借喻,就是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在汐沫的这首诗里,“黄瓜”被用来作为诗题,而正文中却并未出现这两个字,只用“翠绿”、“头顶黄花”等字眼,可以看出“黄瓜”这一喻体的影子,那么诗人要拿它来喻指什么呢?从这个喻体的特征,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住本体“青春”和“鲜嫩”的特质,再加上诗里一以贯之的“她”的使用,形象变呼之欲出了——年轻的女性。这显然有点出乎读者意料,因为年轻的女性与黄瓜之间似乎关联性并不很强,但仔细一琢磨,还真有相似之处,“头顶黄花”——借着“黄花大姑娘”这一约定俗成的说法,使借喻更具指向性。这样的借喻使本体更具质感,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算是妙笔之一。

 

再说说类比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类比也应该属于“喻”的一种,只是比“喻”更多了一层“比”、“较”的意思。

诗里两次出现“羊脂球”,这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的典型文学形象。读过这篇文学名著的人都知道,羊脂球——“矮矮的身材,满身各部分全是滚圆的,胖得像是肥膘,手指头儿全是丰满之至的,丰满得在每一节小骨和另一节接合的地方都箍出了一个圈,简直像是一串短短儿的香肠似的……”

汐沫很巧妙地提溜出“香水”、“香肠”这两个典型特点,就把“羊脂球”与“黄瓜”相提并论,类比因此显得更富情趣和艺术感染力。

在类比时,汐沫重复说“她不是”,这也是深有用意的。汐沫反复强调“不是”,实际在暗示“是”,两者一定有某种特性相互有关联,这与“此地无银三百两”异曲同工。在她设定的阅读氛围中,羊脂球的形象始终或隐或现,挥之不去,最后甚至与“黄瓜”合二为一。但在概念及归类上,囿于某些难言之隐,读者仍需听从汐沫的说法,要肯定“她不是”。羊脂球是妓女,这个“黄瓜”式的年轻女子,肯定有着类似的生活习性,但却又不是公开做这行的,或许被什么人养着,或许暗地里只做不说,潜规则使然。

这样的类比,与暗含其中的借喻一起,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和丰满,又是一处妙笔。

 

接下来说说诗人的情绪与立场

现实主义作品大多是把双刃剑,一面因诟病现实而处处滴血,一面因刺痛作者自己而不停流泪。而这种滴血与流泪,也正是通过巧妙的比喻来完成的。

这首“黄瓜”,诗人似乎是站在比较冷静客观的立场上“白描”,但实际上她是有情感偏向的。这类“羊脂球”浅薄,又故作清高,甚至可以“谈论着孔夫子”,这是怎样一种混合人格!显然,诗人对这类人既怜又恨,既嫌又惜。“她不是羊脂球”,这种类比后的答语,是诗人站在人文角度发出的轻叹,意义也可能是双重甚至是多重的——其一表面意思,当然此“黄瓜”非彼“羊脂球”;其二是诗人替这类人作掩饰,为她们要一些脸面;其三是对这类人已然堕落而不自知的微讽与无可奈何;其四……(读者可以自由想像,补充)。

适当的语句重复与回还,必定是具备感染力的,读者一定会多品味几遍,从而记住了这一句感叹“她不是羊脂球”,而一首诗能有一句或两句经典被读者记住,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了。 

 

最后说说诗的意义递进

这首“黄瓜”,诗意的递进有着妙不可言之效。前两节树立形象,开山入道,第三节点明“她”的生存状态——“笑迎八方客,俯首洗风尘”(此句没有出处,完全是我即兴胡诌),这些都只是铺垫。诗的第四节,也就是最后一节,运用了一个借代,部分转化成整体,事件有了普遍意义。诗人在此突然转换角度,以一个“胸前挂满勋章的人”之显赫,借代整个“主流社会”,并讥讽“主流人士”实际上的不堪:“拥着她入怀/挠一挠发痒的生活”,不过是借助这样的“她”来调剂生活。诗意的深度及社会性呼之欲出,让读者不禁会心一笑。

 

感谢汐沫创作出这么耐读的作品。期待更多佳作!

 

附汐沫原作:

 

黄瓜

作者:汐沫

 

她浓烈的香水

浮动着翠绿的青春

——她不是羊脂球

 

她没有香肠般的手指

她头顶黄花

谈论着孔夫子

——她不是羊脂球

 

高租金的笼子

履行着融洽的合约

她冲洗完南风留下的粘液

复又欢笑迎接北风的猛烈

 

胸前挂满勋章的人

轻巧地躲过弹弓

拥着她入怀

挠一挠发痒的生活

 

诗友交流:

小伟2011-09-13 12:06:53

哈哈!老了,想不到此诗还有这么多道道。不过,要是按您的诗评脉络去重做一首《黄瓜》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博主回复:2011-09-13 20:53:17

呵呵,小伟~~你试试?

 

小伟2011-09-14 17:38:00

去看我的山寨版《黄瓜》。

 

黄瓜

(作者:小伟

 

枝叶交错中

透出

一丝清新的香

翠绿的身姿

若现若隐

 

娇嫩的容貌

在微风中

四处打量

发髻上的黄花

惹来

寻觅的蜂

 

或许是不甘

她想成为

观音座下膜拜的童子

亦或是

七夕传说中的织女

 

交易

让她

进入高贵的殿堂

她憧憬

她幻想

唱着圣人歌谣

等待着结局

 

撕心裂肺的剧痛后

散落在高贵的“胃”府

 

一番纠结

她又回到了她的故土

依旧散发着

淡淡的味道

只不过

引来的不再是蜂

而是

嗡嗡作响的蝇

 

博主回复:2011-09-14 18:14:20

小伟,你写这个也相当不错,“黄瓜”的意象更加丰满,从生长到被食用到最后成为蝇之爱,与那类人的历程基本吻合,形象亦呼之欲出。与汐沫的原作各有千秋,可圈可点。这样的交流很有意思,感谢小伟。让我又学到许多东西。

 

陈静2011-09-14 20:34:54

读了你的评,有些糊涂。(如果你和作者是生活中的好朋友,写评前跟她交流过诗歌的思想,那算我没说)

博主回复:2011-09-14 20:47:22

呵呵,静,我和沫只是网上诗友,读她诗一点没有前期交流,是在她诗下即兴留评的,后来整理成此文,也未与她就此交流过。我写了好多诗评,都未与作者本人沟通,这是我的原则。你第一次来吧?以后就熟了,欢迎常来。

 

陈静2011-09-14 20:39:26

我看不出“黄瓜”有“借喻”这样的修辞手法,说“象征”也可。我们汉语里“黄瓜”就是“黄瓜”,没有任何其他含义。我不知道作者在写这首诗前是否潜意识或有意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

博主回复:2011-09-14 20:50:04

呵呵,不用去问作者,诗评只以文本说话,读原诗,这里的喻是比较显见的。说是象征,似不太妥,那太大。黄瓜不能具备某种象征意义,就像你说的,汉语里没有这种象征。你很具备诗评的潜质,因为你首先会质疑,我很欣赏你这一点。有空去拜访你。

 

陈静2011-09-14 20:48:54

英语中“黄瓜”喻为极为冷静,在我做学生的时代,好像听到有这样的说法,但无印象。查了韦伯斯特词典,cucumber只有一种解释:the fruit of vine of the gourd family cultivated as garden vegetable

博主回复:2011-09-14 20:50:57

我告诉你原话:as cool as the cucumber,像黄瓜一样冷静。

 

陈静2011-09-14 20:57:12

嗯,对!多年不用英语,很多英语谚语、俗语、俚语及固定搭配都忘了差不多了。谢谢你告诉啊。:)

博主回复:2011-09-14 21:00:52

呵呵,想起来了吧?欢迎静以后常来交流哈,这就算认识了。刚刚我离开了一下,现在去你那拜访。

 

陈静2011-09-14 21:12:43

问好咏梅。我觉得“象征”是很广泛的修辞手法,无论英语和汉语里都是如此。但我想写诗歌评论能与作者沟通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样有较大把握写出原作的思想内容,有些“文本”写得如天书,难以理解,评论家的诗评都是个人理解,未必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最典型的是艾略特的《荒原》,最早有两位美国评论家写了评论,但作者本人并不买账,说根本就不是他要表达的内容。你评得很好,诗歌也写得很好,可能我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吧。

博主回复:2011-09-14 21:20:40

我还是主张靠文本说话。跟作者沟通未尝不是一个捷径,但作品的价值最终应该体现在欣赏方面,无论作者创作时动机是什么,想要呈现什么,但因为各种原因或因素,也行最终的成品并不如初衷。

诗无达诂,这四个字已被大家认可,也就是说,每首诗作,不同的人去阅读,角度不同,读到的东西便会不一样,但主体格调应该差不离,悲情的不可能读成欢愉的,至于文本深层里的意思,那就可以见仁见智,不可强求。作者再不买账,也无法改变诗句给别人带来的别样审美刺激。

作为诗评人,应该尽量客观地解读诗作,不要太抑,也不能太扬。但也是因为主客观水平的限制,评论未必真能直达诗的内核,所以需要交流与提高。

我也是在做诗评的过程中学习,将写诗评当成学习的一种手段,所以谈不上多精,更谈不上多专业,只是有感时便写。谢谢静肯定与鼓励,多交流。

 

陈静2011-09-14 21:14:33

打搅咏梅,谢谢咏梅不厌其烦地回复。握手。

博主回复:2011-09-14 21:22:09

呵呵,欢迎静来访哩,谈不上打搅。交流是真诚的,握~~

 

玉竹之心2011-09-15 09:09:26

每首诗作,不同的人去阅读,角度不同,读到的东西便会不一样,但主体格调应该差不离,悲情的不可能读成欢愉的,至于文本深层里的意思,那就可以见仁见智,不可强求。作者再不买账,也无法改变诗句给别人带来的别样审美刺激。

不错,我们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都处在有意与无意的状态之中,写成之后,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层次,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在阅读时是不会有太大的偏离的,否则就会是某一方出了问题。

读诗本身就是一个理解世界与人生的过程,它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开放的思维,既自由,又能放下姿态,与作者平视,做心灵的远距离沟通。而咏梅再次认真的做到了这一点。玉竹学习了。

博主回复:2011-09-15 21:14:00

读诗与写诗评的过程,不亚于创作一首诗,呵呵,同样需要智慧与灵感,甚至同样需要经验与体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季节老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