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幽怨谁能解——简评白鸿诗《白狐》

(2011-04-06 06:25:37)
标签:

原创

文学

诗歌

评论

白鸿

杂谈

分类: 雅品诗话

幽怨谁能解——简评白鸿诗《白狐》  幽怨谁能解——简评白鸿诗《白狐》


 

当诗歌《白狐》初次进入我的视线,我的脑中出现的便是“环境问题”这几个字。这个问题早已引起了广泛关注,“环境文学”应运而生。几年前,读到郭雪波的《狼孩》,算是看到了“环境文学”的代表作,之后一发不可收,在美国图书馆借阅了好多此类小说。心中郁积的感慨与叹息,恐怕也不比文学家及环境学家们少多少。这首《白狐》再次引发我内心深处的那种郁积,终于要说些什么,关于这首诗,关于“生态诗歌”。

据我所知,新世纪的文学似乎对“自然”情有独钟,诗界概莫能外。“生态诗歌”逐渐成为新世纪以来活跃于诗坛的潮流。“生态诗歌”的主题,多呈现出对生态规律的尊重和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但令人惋惜的是,新世纪的“生态诗歌”,并不都如盛唐时期的诗词,浓墨歌吟山青水秀,更多的新世纪诗人,将目光投注生态环境的恶化,理性地思考人类的冷漠甚至贪婪。诗歌承载的社会性更加显现。

诗人,作为一介草民或许人微言轻,但作为地球的子孙,忧则忧兮,再作振臂一呼,也当属责无旁贷。诗人白鸿或许正是怀揣这样的忧患意识,才写下了诗歌《白狐》。

 

白狐的前世是九尾白狐,而九尾狐又是上古时代“青丘”地区人类的图腾。据《山海经》记载,九尾狐有食人的特性,所以不能被定义为“灵兽”。但有学者认为,九尾狐食人,更说明它可以威胁敌人,恰恰体现了“保护神”的特性,因此是有灵性的。后来衍生了许多关于九尾狐的故事,大多说它们渴望人类生活。

据说,白狐若想幻化为人,要经历千年的修行,因为要一百年才长出一个尾巴,修行千年才能长出九尾来,而只有九尾才能幻化为人类。正是由于人们对狐仙的特殊感情,才成就了《聊斋》的独特成就和蒲松龄的极大成功。

诗作《白狐》,基于蒲松龄《聊斋》约定俗成之形象,假借“白狐”之口,观古说今,一腔幽怨跃然纸上,读者不禁为之动容,唏嘘感叹之余,自觉思考保护环境之大义,以小见大,从细微处见恢宏,正所谓“四两拨千斤”,诗歌魅力尽显于斯。

 

这首诗的语言比较朴实,在叙事中夹带抒情,直白易懂。但细读全诗,我们会发现,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若歌若吟”的独特节奏和律感,并适当地加上了一些韵脚,使得诗的特质明显起来,诗“味”于平淡中渐显渐浓。这也许也是诗人一直崇尚的诗风——于简朴中见深情、于直白中见要义。读者可以轻松地享受诗律带来的美感,进而自觉地进入诗歌的内核。

 

这首诗以歌曲《白狐》的首句歌词“我是一只千年修行的白狐/千年修行千年孤独”起句,一下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然后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由小爱转至大爱,感叹世事变迁,不由自控,诗的主题因此得以升华,创作的意义变得厚实起来。

 

这首诗的角度比较独特。正如前面提及,“白狐”是这首诗的主角,以她的自述叙事抒情,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都说“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只“白狐”,是“靠了蒲松龄的点化”、“从聊斋的深院走出”的,有过被“人”宠爱的经历,靠着“一两点人间烟火”,暂时融化内心的孤独。然而接下来,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君亡之后”,她的地位也日渐衰落,被“人”弃于洞穴,再抱孤独,昔日恩宠与辉煌,皆如过眼云烟,如逝去的东流水,不复存在。这种“落差”,较之一直苦修的姐妹们的孤独,更会给内心带来无名的幽怨,“玉碎”般的艺术冲击力,也会更让读者动容。

推而广之,人们会联想到与这只“白狐”有着相似经历的事物——动物、绿植、山川、河流、森林、草场……他们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理应始终是人类最亲的朋友,也许因了帝王、雅士的一时兴起,也确有过被关注、被重视的阶段,其实他们确实承受了人类别样的眷顾和关照,但往往都好景不长,之后的日子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归从前,而且会有较之从前加倍了的落寞与神伤。

 

这首诗的营造的画面让人震憾。“白狐”,顾名思义,皮毛是洁白的,是一种非常纯粹的本色。作者从网上找来的图片,相当漂亮、唯美,仙气逼人。如果可以,我们愿意让她一直保持这样的美丽,如果可以,我们愿意让白色的毛皮永远披于她身。但是,诗人给我们描述了这样的画面:“一股股黑烟从人的世界进入”,“我洁白的皮毛已被这浓黑的烟雾/熏黑”,“黑黑的皮毛/黑黑的孤独”……触目惊心的“黑”,不仅让我们想到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污水排放,也让我们想到森林退减、草原沙化、资源掠采、气候变暖等更多环境问题,这就是残酷的现实,这就是真实的世界!“白”与“黑”的比对,视觉上会产生强烈的冲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怎不让人心生怜惜与唏嘘?

 

这首诗引发的思考让人警醒。作为自然中的生灵,“白狐”当然终于敌不过自然中的灵长。人类的所作的为,她只能逆来顺受。她发出的无奈叹息清晰可闻——“我只是一只千年修行的白狐”,“我修来的仙气/也无法化解这有毒的烟雾”,“我只有选择逃离”……更让人读后汗颜的是,诗人借“白狐”之口发出诘责:“人说妖弄人灵魂出窍/妖说人要妖回天无术”——到底是“妖”们施弄巫术伤害人类,还是人类自恃功高残害生灵?作为灵长类的精英,人类应该就此反省。

 

这首《白狐》,虽然基调偏于温和,在主题呈现上只是点到为止,深度和力度都还有提升的空间,而且诗的语言也还可以再多加锤炼,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这首诗的主体评价——它无疑是作者在“生态诗歌”创作方面一次成功尝试。我们期待白鸿在这方面有更多佳作呈现给读者。

 

 

附原作:

白狐(作者:白鸿

 

我是一只千年修行的白狐

千年修行 千年孤独

靠了蒲松龄的点化

我从聊斋的深院走出

那一两点人间烟火

融化了我成仙的孤独

 

君亡之后

我躺在千年的洞穴里

除了孤独还是孤独

一股股黑烟从人的世界进入

我修来的仙气

也无法化解这有毒的烟雾

 

我只有选择逃离

我洁白的皮毛已被这浓黑的烟雾

熏黑

人妖难分使我倍感孤独

人说妖弄人灵魂出窍

妖说人要妖回天无术

 

我只是一只千年修行的白狐

黑黑的皮毛

黑黑的孤独

 

 

提示:

此文同步发于“蓝调:网络诗歌评论与鉴赏(点击进入)

 

幽怨谁能解——简评白鸿诗《白狐》(点击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