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春天——简评汐沫诗《在春天里》

标签:
杂谈原创文学诗歌评论 |
分类: 雅品诗话 |
春天,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积雪融化,绿意萌生,百鸟争呜,百花盛开,一切都充满生机与希望。然而,“春”是个多面体,它所寓示的意义也不尽如此。春,在不同人的感觉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
前一阵我写了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春之魂,好心情网将其推荐,塞宾的左手评论说:“文字透显出一派硬骨,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觉。春,不全是春意洋洋,也可以是春寒料峭。春的精髓,是从陈旧的躯壳里破茧重生。春的要义,就是与寒冷的对抗并最终胜出。”
无独有偶,汐沫的这首《在春天里》,也有异曲同工之效,读后心有戚戚焉——不经风雨,很难见彩虹。
可以说,“简洁、灵动、纯粹、精炼”是汐沫诗歌给我们的一贯感觉。这首诗也同样具备这样的诗风。但这首诗的最妙之处,已远远超过这种诗风本身。诗中描写景物时选择的所有意象,都毫无例外地直指人类的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或者说,诗人在“状物”写“春”时,不遗余力地融入了“人”的类似情感体验,借景言人、借景抒情,“在春天里”感受春天的各种形态,“人”与“春”合二为一,“春”便更具质感,读者自然会看到别样的“春”。
“感”——灵性的春。一如以往,汐沫以简洁的语言开篇,直接将大幕拉开——“抬头/便与葱翠相遇/她披着风衣,坐在云雾里”。这里的“她”就是汐沫眼里的那个“春”。通过拟人手法写景、写意的诗歌很多,但像汐沫这样在技巧上得心应手,在表达上别具一格的,着实不多。在她笔下,“春”既是实体——人们“抬头”便可与之“相遇”的“葱翠”;又是虚指——这个“春”,正“披着风衣/坐在云雾里”,那些云雾笼罩下的树群,正是人们依稀可见的“春”之化身。不知什么时候,它们就茂盛了,就葱翠了,就寓示着新的春天来临了。这种合二为一的“春”,顿时有了鲜活的灵性,也为后面的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春即人,人即春,虚实兼备。
“冷”——承受刮骨之痛的春。初春时节,仍有冷风吹过,仍有彻骨的寒。这种“冷”,不仅是生理上的触觉,更是心理上的感知。将两种感觉融为一体,“春”的质感便清晰可辨。“春”并不像人们印象中那样,风尘仆仆、热切地、急乎乎地赶来,而是经历了乍暖还寒、刮骨之痛,然后突然地、有张力地勃发。这样的表达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是很有韵味的,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冷风/吹送童话中的马车/抽空青春的骨髓”——风吹侵骨,这种刮骨之痛,到底寓指怎样的“前尘过往”?童年的幻想、青春的激情……都已随风而逝、无影无踪,追忆只能加剧无望的痛。这是“春”之写意,也是诗人内心的感怀——那些刻进骨髓的成长之痛,都与“春寒料峭”的感觉如此切合。
“轻”——自我怜惜的春。春之“轻盈”是人们熟知并津津乐道的的状态——水鸟喙破水面、大雁列队北归、冬眠的蛇虫挖出头来、花草伸展腰枝……就连人们的衣着,也显得鲜亮、轻盈。但汐沫笔下的春之“轻”,却有别样的内涵:“轻了,疼痛过后/鸿毛般的身子/托着空洞的眼神”——这是怎样一种“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经历过年少、青春的刮骨之痛,就像大病初愈后的身子,轻如鸿毛;元气尚未恢复,眼神空洞而迷离。这种“轻飘飘、无着落”的状态,正是初春下人们对自己的自我怜惜和自我关爱。这样的“轻”更能打动读者内心的柔软。
“血”——生命与希望勃发的春。在诗歌里,代表春天的花草树木很多很多,绿则绿得逼人,红则红得妖艳。而诗人汐沫选择了颇为独特的“木棉”(见本文题图),让它代言春之要义,可以说是别具匠心的。
据说,为了熬过严冬,木棉树要脱去树叶,光秃秃的样子看似已经死亡,其实,在其内里却蕴含积存着无限的生命力,严冬过后,木棉树开出茂盛的红色花朵,鲜艳夺目。冬寒越久、气温越低,木棉树在春天开出的花朵越灿烂。
诗人显然深知木棉这一特性,描写它的形态时,简约中又不失细致:“一滴,两滴,三滴/一朵,两朵,三朵”——数字的叠加、量词的更换,使读者轻而易举地用自己的想象填补了两个意象之间的合理关联——滴的是隐忍后落下的泪,开的是一朵接一朵的花,它们在形态上如此神似,伤痛到了极致,一种凄艳之美也油然而生。画面由“虚”向“实”过渡,虚与实交替闪回,为后面木棉花的绽放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汐沫再次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借用生命诞生时的典型状态,描写木棉树的花开:“木棉树上/血/在鼓胀中/爆裂”——那一朵朵花、一滴滴泪,此刻又幻化成生命之“血”,在春的枝头绽放,那些爆裂的“血”,正是孕育一冬的生命。有了前面的铺垫(“一滴,两滴,三滴/一朵,两朵,三朵”),此处带给读者的视觉冲击显得水到渠成,而且颇具张力。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春之无穷力量,感受到生命勃发时的惨烈及美丽。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春之要义”在结尾处似乎已被完美诠释——经过无数成长的寒冷与疼痛,“重生”之曦光已呈现眼前。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这是诗人的豁达、乐观、开朗、豪情。
但从整首诗的氛围来看,似乎不尽如此。这种结尾,也许更多的是要表达诗人在情绪感知及发泄后一种落寞和黯然神伤,还有一种“从众”似的妥协——无论内心多么寒冷、多么无着落,都已无处说、无处诉,只好顾左右而言它:“看,木棉也开花了,春是真的来了。”这与“却道天凉好个秋”有着同样的无奈与“强说”之感。
诗在这一意象中结句,干净利落,有力度,有思想,让人回味无穷。
汐沫,就是这样一位诗歌精灵。她善于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用灵动的诗句表情达意,通过激情的渲染营造合理的阅读氛围,让诗歌的主旨直击读者的灵魂深处。
汐沫,就是这样一位性情中人。创作诗歌时,需简约必不多一字,需细致必不惜笔墨。读者可以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感受她的情感波动,体会她的人生哲学。
附:
抬头
便与葱翠相遇
她披着风衣,坐在云雾里
冷风
吹送童话中的马车
抽空青春的骨髓
轻了,疼痛过后
鸿毛般的身子
托着空洞的眼神
一滴,两滴,三滴
一朵,两朵,三朵
木棉树上
血
在鼓胀中
爆裂
咏梅试译:
In the Spring
Look up, and simply
bump into fresh green
in her cloak, sitting amid the
cloud
Chill winds
blow away the
drain off the youthful marrow inside
Getting so soft, gone the pains and signs
Feather-like body can only hold
blank emotions of both eyes
one, two, three drops
one, two, three blossoms
Above the ceibas not very high
BLOOD
in continuous
bursts out aloud at last
提示:
此文同步发于“蓝调:网络诗歌评论与鉴赏”(点击进入)
写意春天——简评汐沫诗《在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