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自年幼起,“爱”从脚边生!

(2010-04-20 04:27:38)
标签:

教育

育儿

亲子

系鞋带

杂谈

分类: 育女心经
           “孝”自年幼起,“爱”从脚边生!   少儿博客
 
昨天跟朋友约好去逛街,我、娃、娃爸穿衣换鞋出了门。娃爸接领导电话,商量重要公事。我低头时发现娃爸的鞋带还未及系上,听电话里的语气一时半会儿还结束不了,真怕他走路时让鞋带给绊着。
我本能地要蹲下替他系上,可是一闪念又改了主意。我不动声色地转向女儿,轻声对她说:“帮你爸把鞋带系上,别绊着了。”心里却没寄多少成功的希望,因为这是第一次如此要求她,我拿不准她心里怎么想,也不知道她能不能完成。我已作好思想准备,如果她拒绝,我也不责骂她,以后还有机会。我会身体力行,为她作个示范。
女儿似乎犹豫了一下,随即蹲下身,忙着系起鞋带来。许是蹲着的姿势比较难受,她索性将一条腿跪了下去。爸爸仍在接着电话,也是出于本能吧,站住了任女儿忙活。看着眼前这幅美丽的剪影,我的心中涌上一阵感动……“孝”自年幼起,“爱”从脚边生!“孝”自年幼起,“爱”从脚边生!
等女儿系完后,爸爸电话也完事了。爸爸想起刚才是女儿给系的鞋带,忙对女儿说了一句:“哟,今天不错嘛,帮爸爸系鞋带了啊!”我看出来,娃爸感动于女儿如此孝举。
我很开心,但我也不想把这事弄得很隆重,应该让她觉得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足挂齿。所以我也轻描淡写地跟女儿说了一句:“谢谢女儿!”话说出口,倒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说“谢谢”,是谢谢她给我面子?是谢谢她给了我信心?是替爸爸谢谢她?也许都有。
晚上跟女儿闲聊,我又想起白天系鞋带的事,觉得还是得跟她谈谈。
我问女儿,当时让她替爸爸系鞋带时是怎么想的,她的回答出乎我意料:“觉得很恶心。”——我以为她会说:“没什么,很正常。”
我又接着问她:“以后让你再给爸爸妈妈系鞋带,你还愿意吗?”她的回答又出乎我意料:“愿意。”——我以为她会说“不”。
看来事情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诱导女儿:“如果出门时是你的鞋带没系上,爸爸或者妈妈看见了,会怎么做?”
她想都没想就回答:“帮我系上呗。”
我又问:“那你怎么就不觉得‘恶心’呢?”
女儿有点不自在:“是啊,为什么觉得这样是正常的,那样就不正常?好像不对头嘛。”
我说:“爱是相互的,关心和帮助也应该是相互的,父母对子女是应该的,子女对父母也应该是自然的。你今天俯身替爸爸系鞋带,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爸爸妈妈都很开心。再说,你可能没表达清楚,那感觉应该是‘别扭’,以前没做过,有点不好意思,对吧?”
她点头说:“嗯,妈妈您说得对!”
接着,洗漱准备睡觉。上床时她轻声跟我说:“我已经帮您和爸爸的漱口杯里都接上了水,我记得以前您常帮我接水的。”
我忙表扬她:“很好,女儿,你已经学会主动地向爸爸妈妈表达爱了。”“孝”自年幼起,“爱”从脚边生!“孝”自年幼起,“爱”从脚边生!
她开心地去睡了。
 
几点感想:
一、“孝”在教育中的地位——“孝”自年幼起
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育学生或子女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把这个“孝”字放在了首位?
现在一谈教育,恐怕首先想到的是学业,语文数学外语,各种补习班、考试升学、兴趣培养等等,最多在德育教育方面,会涉及“爱国”或“助人”,而对“孝”字谈及很少。有些学校或家长,会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时提议孩子们帮父母做一件事,说一句暖人心的话,这是件好事,但是不要忘了,教育不是一时兴起,过后便束之高阁,教育应该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将大道理散见于细节小事中,影响才会更有力度、更长久。
我想,如果是让学生帮老师系鞋带,或同学之间帮个忙,肯定是乐意为之。等孩子再长大一点,帮自己的情侣系鞋带,恐怕还会是一件浪漫温馨的事情,谁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为什么对最爱自己的家长,却会觉得不好意思?
不得不说,这是教育的功利性和单一化导致的结果。从小缺失这样的教育,别幻想长大后就能突然对长辈行孝。
“孝”自年幼起,迫在眉睫,功利万代,更待何时?
 
二、爱的主动性和表达能力——“爱”从脚边生
先不说现在这一代独生子女们,就说我们这一代,再往前追溯一两代,有多少人于父母健康之时主动为其洗过脸、洗过脚,剪过指甲?如果确实做过这样的事情,恐怕也是到了父母病得起不了床的时候,才向他们伸了把手。
前一阵清明节,许多博友写文纪念已亡父母,让人唏嘘不已。但是我猜测,这种直抒情怀的话语,可能极少在父母在世时说上过一两句。
“含蓄”本是美德,比大呼小叫来得有风度,但是,正是这种风度,严重阻碍了爱的主动性、热烈度和适当的表达。我们一代一代错误地将习惯养成:长辈呵护晚辈是常态,晚辈敬爱长辈是稀罕。
到了独生子女这一代,爱的主动性和表达能力退化得更厉害了。他们享受着来自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多重宠爱。说他们没有爱心,那是有失偏颇的,对他们不公平。但是说实在话,有多少孩子会主动去想:该对长辈做点什么,来表达对长辈的爱?公正地说,是长辈们根本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宠还来不及呢,怎么能让孩子受委屈?只要孩子不无缘无故地冲家长发脾气,家长就觉得是“烧了高香”、“阿弥陀佛”了。
有些孩子,到了八九岁的时候,自己的鞋带还系不好,总撒娇地找父母长辈帮忙,让他们低下身来为长辈系鞋带,恐怕“连门儿都没有”。更不用说替父母洗脚了,他们可能会惊慌地反问:“为什么让我帮他们洗?”
所以要从孩子懂事起就让他们明白,“爱”不是空话,需要主动地表示,适当地表达。
“爱”自脚边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出发,以爱育爱,才会浓厚亲情,成就大爱。
 
三、机会要靠发现和创造——让爱的天平更平衡
一直以来,娃爸工作较忙,还经常出差,跟女儿亲密相处的机会比较少,跟女儿的关系自然没有我跟女儿近。女儿常明确表态:“更喜欢妈妈。”前几天她突然说出一番很形象很哲理的话:“妈妈就像我的心,离开了我就活不了。爸爸就像我的头发,长的时候没感觉,长短也觉得无所谓,可是没有头发我会很难看。”可见爸爸妈妈在她心中的地位不太一样。
其实,为了让她对“头发”产生更多爱意,最终护之如宝,我平时就常有意无意为她和爸爸创造单独相处的时间和机会。比如,让她去找爸爸讲睡前故事,这事已经养成习惯,父女俩并肩轻语,很是亲密。再如,她和爸爸在喝东西方面很有默契,一个爱喝,另一个肯定也爱。所以我总鼓励女儿和爸爸互相为对方倒一杯饮料。看他俩一起享受“杯中饮”,我也为这样的亲情开心。
昨儿让她给爸爸系鞋带,也是抓住机会让她跟“头发”更贴近一些。我想,要是我的鞋带没系,让女儿帮忙系上,她恐怕会觉得很自然很正常,但是换成爸爸就觉得有点别扭。看来做得还很不够,要继续努力。
机会是要用心去发现的,没有机会更要创造出机会,让亲子互动更频繁、更有意义,让“爱”的天平更加平衡。 
 
           祝福天下父母孩子幸福常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