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首页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学着一种或几种乐器。按说,这是件好事,说明继物质生活“文明”之后,精神生活也极大地“文明”了,于家庭、于社会,都是件极好的事情。
可是,却有个说法,叫“家有琴童”,这中间多半是在感叹孩子们学琴的辛苦及家长的无奈。这种负面感叹从何而来呢?我认为,都是“考级”惹的祸。
不管学什么,都要有个成果体现,一是可以考查老师教得如何;二是可以考查学生学得咋样。学琴也是如此,专门设有“级”让学生去考——中央音乐学院有个考级的系列,中国音乐学院也有个考级的系列,此外,还有几家音乐院校也搞这个考级系列。当然,各院校的考试难度不太一样,因此考级证书的含金量也有一些差异。其实,关键的一点是,这些“考级证书”在升学时可能会派上用场,是一块有效的敲门砖,这也是许多家长陪着孩子在“考级”路上艰难跋涉的重要原因吧。
一旦学琴中掺杂了这样的功利目的,“乐”中也就加进了“苦”,甚至会让人感到“苦不堪言”。曾听好多朋友说起自己跟孩子在练琴一事上的“纠结”和“较劲”,孩子哭、大人恼,场面一团糟。
(图片来自网络)
我也免不了一俗——我的娃也学琴,从五岁时就开始学钢琴,一直学到现在还没有放弃。而且,我的娃也考过级,拿到了中央音乐学院的“一级”证书,还拿到了该院“音乐基础知识”(简称“音基”)一级证书。
然而,我又是清醒的,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时是超乎寻常地冷静。当初让她学琴,我还真不是冲着升学的敲门砖去的,因为“钢琴”好像不在“加分”范围内。我和娃爸的想法(或称“动机”)很单纯——我们都是音乐盲,小时没条件学,大时想学也学不会了,闲时无法拿什么乐器抒发情感,只能靠电影电视电脑网络打发时间,这是个遗憾,而这个遗憾不能再在下一代身上重演了,所以我们决定让娃从小学琴,接受音乐的熏陶。此外,我们的家境虽不算有多富裕,但还是勉强能够支付娃学琴的费用,包括花万把块钱购买那个较为宠大的钢琴。
本着这样的思想,从孩子触摸琴键的第一天起,我就跟她说好了——学琴,就为了让她休闲用,学习累了弹弹琴,可以放松一下;再大一点,心情不好时弹弹琴,可以缓解一下。仅此而已。
那么,娃那个“一级”证书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来,那还是钢琴老师的功劳。她说,我娃天生条件较好(具体咋好我形容不上来,感觉老师是比较喜欢娃的手指,“型好,力度还够”),后天也很勤奋,又比较听话,让弹几遍就弹几遍,让弹什么就弹什么,应该去考级。就在娃学琴快一年时,老师动员我为娃报名考级,还说一定要报“中央音乐学院”的,那个要求高,含金量也高,她的学生里她只主张两三个学生去考这个,别的学生她都不作这样的要求。我听了就有点飘的感觉,心里在做白日梦了——万一以后娃真学成了,我不也可以“母凭女贵”了吗?那就去考吧!
准备考级的小半年里,我可真是感受到“家有琴童”的压力和无奈了。学文化课,最后迎考时是需要“题海战术”的,多做题考试就没问题。音乐考级却正好相反,就那几首曲子、几个音阶,每天反复练习,把孩子和我都快折腾疯了。您就想象吧:本来说得很溜的一句话,让您咬着后槽牙一个字一个字“说标准”了,您还会说话吗?练琴也是这样啊:本来轻松弹奏时,音乐的感觉蛮好,可是因为要参加考试,老师帮着给“细抠”了,指法、速度、熟练程度、音乐表现,什么都有要求,娃练琴时压力明显加大,有时手放在琴上都不知道如何触键了。那也得练啊——老师规定的,每天要练N遍。那段日子里,家中总是回荡着重复的乐调,枯燥、乏味,让人心烦。
总算熬过了考试,总算拿到了证书,老师比我们还开心,让娃拿着证书在她的“雅马哈”前拍照留念,想必她也很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自豪。
这时,我的“异常冷静”状态又出来了。没等老师把拍的照片发到我的邮箱,我就跟她“很正式地交换了意见”。我说,以后我娃不考级了,我就想让她轻松学习,不想受考级的折磨了。老师还算通情达理,说她其实也不是很赞同孩子一级一级地去考试,这样很影响音乐学习的连贯性。最后,我们折中了一下,决定把考级当成附带产品,学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去试试某个级别的考试,但不用一级一级地爬。此后,娃学琴又轻松起来,快乐的琴声又回来了。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
值得一提的是,在陪孩子学琴过程中,我这个音乐盲也开始认识了五线谱,认识了众多的音乐符号,也知道了几几拍的节奏,还懂得了钢琴的指法,这可是“免费的晚餐”哦——付了一份学费,俩人都学到了知识,赚了吧?!
来美国后,我没给娃找钢琴老师,就让她在家里自己练习。书是从国内带来的,按照老师以往的惯例,每天让娃弹“哈农(大)”、“车尔尼599”、音阶、考级曲,有时还找点别的曲子让她练习。我对娃练琴的“指导”,其实充其量也就是“监督”加“检查”,当然,弹新曲子时,给她必要的提示和启发还是需要的,这时,我在老师那偷学来的东西就派上用场了。遇到实在不明白的,就上网查、拿光盘看,也能琢磨明白。这也给了我信心——隔行未必隔山,原本以为很难的东西,其实也不过是“纸老虎”。
老公总是奇怪:“你说起来头头是道,却从没听你弹过一个乐符,你倒是真懂还是假懂啊?还要充当娃的老师,够格不?”我回他:“没听说过不会游泳的教练教出游泳冠军啊?”(心里得意:反正你也不懂,蒙你没商量!)
因为没有考试压力,而且我这个“老师”也很草根,所以她弹琴没有痛苦,每天自觉练习。这学期还在学校选修了“长笛”,钢琴及五线谱的基础使她学起这个新乐器也很轻松,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每天也要在家练习10多分钟。听着孩子的笛声和琴声,我很开心,也很欣慰。
由此想到,在满眼竞争、考试不断的今天,要想让孩子们的童年更轻松、更快乐,家长的心要更平和一些,还是那句话,淡定才能自如。
让琴声成为装点童年的彩带,愿“练琴”不再是被逼无奈的“壮举”(悲壮之举)。
(以上文字送给“家有琴童”的朋友们。祝大家愉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