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报》报道:上外附小幼升小面试考上海话童谣上海小囡们说考的是“外星语”。
“学校的解释——
上海话课程将进入课堂”、“四成本地学生不懂上海话”、“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生父母的主体为“70后”和“80后”,在他们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上海话势必会受到普通话的挤压。此外,当前的学校教育普遍不具有“沪语教育”意识。如今授课语言是普通话,同时也缺乏专门的“沪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云云。
简单说,和之前“拯救上海话”的论调一致,要上海学生(包括那些非户籍)的学说上海话。
看不惯外地人的上海人,有人为之叫好。但仔细分析,叫好的、或者说提出以上提议的,大多不是自己孩子已经成人、不用再为入学操心的,或者自己根本没孩子的,抑或是自己平时根本不带孩子的。所谓不当娘不知道生孩子的苦。且问:一直在叫嚣给孩子减负,减负的效果如何?数学、英语、语文的减负还没完成,怎么又多了个沪语?
坦率地说:排除非沪籍家长因素,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哪怕都是上海人的家庭,目前入学前,能流利使用沪语的,根本达不到40%,可能一半都达不到。
一种语言,严格说是方言,和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样,存在,就代表价值;逐渐消亡,就说明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无奈和终结,对垂死的方言,拯救与否是专业人员的事,怎么又象奥数比赛一样要当成学校规范呢?
殊不知如今可怜的家长,对学校放个屁都要用密封瓶保存起来,回家好好供着、养着,花费额外的精力和金钱去补充“味道”,何况是关键的入学考试?
奥数是个最典型的例子,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废了奥数比赛,和换个形式的“思维训练课”和思维考试遍地开花,题目和内容与奥数如出一辙,这玩得是哪一出?
解释并不难:看看思维训练和奥数的补课老师,很多是跨区在校或者退休的教师。教师要提高收入、得到更多的尊敬无可厚非,想学的家庭和孩子,不管有无比赛考试,自然会报名参加,何必把一样平常的事物(沪语),当做考试材料或者正课内容,给与家长“提示”呢?这难道不是在位校外的补课产业提供软广告和心里暗示吗?要进A学校的家长孩子一旦被进行过沪语考试,那么,自然而然就进找沪语补习班上课,OK,又是一个月上千元的开支,好嘛!支持内需了!积德啊。
上海话,本来就是弱势方言,上海话本身的历史并不长远,你可以当文物和宝贝去保护;但先想想英语吧,。英语是国际最好用的通用语言大家都承认,但在欧美语言中,相比语法复杂严谨的法语,以及其他拉动语系,甚至斯拉夫民族的俄语等等,英语的语法最简单、最“粗糙”、最“没文化”,但目前全世界这样流行,难道仅仅是因为“英帝国主义的大炮和鸦片”?和简化字一样,就因为其简单和高效满足了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自然而然地就流行开来了。
回到中国国语,真要保护语言,那么专家们索性彻底追根溯源,因为从秦朝开始,历经各朝,尤其是唐宋,中国当时的标准语言,早被改造发展得面目全非了。在目前的客家话以及比上海更南方的方言中,倒还保留着更多的中华古代普通话的影子。但似乎没听说广东人和福建人要把方言(严格来说是真正的民族传统文化)当做考试和培训内容的。
软实力和文化保护,不是靠刻意地给孩子增加负担和压力就能换来的。
本来,上海在位中下学生减负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做得不错,现在这种披着“保护本地文化”外衣的行为,从事实上将给新入学的所有家庭和孩子带来更大的学业和经济负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