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路,对我来说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我妻子名下有一套房子就在那里。说是一套,早已不是解放前她祖辈留下的真正意义上的一套(洋房)了,而是一个30平米大小的房间,“蜗居”在一整套旧洋房里。其次,这套房间所在的弄堂正好面对(前)上海永乐宫电影院,以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懂的人,我就没必要多解释这个地理位置了,虽然我最好的一位朝鲜族朋友2年前还坚持说古北才是上海最有地位的地方,哈哈,对这样的说法,一般反驳的力气都没有了。
永乐宫电影院,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永乐集团的大本营,在国内绝大多数人还刚刚在为邓丽君抓狂的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永乐宫所放映的影片、所销售的录像带和碟片,在当时都是最新潮最前卫的。
我与妻子谈恋爱的时候,安福路的这个地方是我们重要而安定的据点之一,我们经常在弄堂对面的永乐宫买下午带晚上的套票,然后在弄堂边的那家号称台湾小吃的铺子里买点盐酥鸡和珍珠奶茶,就这样舒服舒服地消磨掉半天时光;当时珍珠奶茶没象现在那么红、那家小铺至今还在,汉堡包的味道比麦当劳的好多了。电影院里观众很少,经常成为我们俩的专场。现在想起来,十分奢侈。
如今,永乐宫没有了,大房东还是那家大国企,但门面大多换了。想玩奢侈的方法很多,因为周边开出的小店消费水平都不低,而且消费对象绝大多数是纯血的老外。
其实,弄堂里凌乱的电线、锈迹斑驳的晒衣架和稀疏晾晒的衣服(绝对不能是所谓名牌),反而是一种无法复制和模仿的情调——真正的而且能够久远欣赏的文化。
这个后来开发出来的羞涩而袖珍的酒吧,就在我妻子家的隔壁,一墙之隔。不过,房子里的真正的老住户从来没想到过商业开发——都喜欢安静。
照片左侧的房子,早就被一个欧洲犹太人买下来,据说是旧上海逃难到沪的犹太家庭后人。下面的图是其近景。我个人不太相信这个说法,这位老外买下来的时候,国人还不知道老东西值钱——当时,连马未都还没成名呢。
我至今仍然得意的是:和妻子开车过去,与门卫大叔点个头,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停在自家的弄堂里,在这个地段能一直免费停车(有车位可停),那绝对是一个值得小小吹嘘的资本。

弄堂对面的面包店,碱水面包条、羊角面包各种欧式面包非常地道,这是连锁店甚至国际品牌的五星级酒店业玩不出来的味道喝境界。
在安福路,千万别提什么“星巴克”!不是租金付得起付不起的问题,简直就是糟蹋文化和品味。你别说,在这里搞个煎饼摊,除非你躲得过城管和居委会,当地居民和老外肯定会喜欢。
下图左侧的建筑,就是著名的话剧中心(上海青年话剧院),“孟京辉们”最熟悉不过了。此外,这条街上还有某影视明星出名前开的沸腾鱼本店;而大些大腕级的新老明星们小憩聚会,也经常选择在此——狗仔队少、粉丝更是绝迹(都不知道吗?)。话剧才是检验一位演员真实功底的表现形式,话剧舞台有很多活得清苦但潇洒内秀的艺术家,他们才配得上安福路的味道。
安福路上老外起码占一半,神态悠闲,都是附近的住户。值得说道的是:千万别拿国人崇尚的美式英语在这里说事显派!没错,这里连弄堂口负责打扫卫生的来外老伯都能说几句英语,但如果你遇到一个老外想开口就上英语,极大的可能,人家对你笑而不答……在这里,德语、法语、丹麦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等,都能听到且都有交流对象,就数英语少点——不是没有,是英美系统的,在这里都不好意思说英语了(汉语反而可以)。
以前属于法租界,早已“被动”地写着“文化”二字了。说英语的话,在此地可能就算没文化了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