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帮一个外地户口的孩子进小学的时候,惊讶地了解到:上海一些区(比如浙江人聚居较多的徐汇区),除了暂住证以外,还要求父母提供房产证以外的人才引进证,以及综合社会保险缴纳半年以上的证明。也就是说,之前单纯的暂住证以及花一大笔前入学的捷径已经不复存在。(当然,其中一些私立小学有专门为浙江在沪商人开设的入学班级,这个不在此列,且数量很少,受到教育局严格控制)。这个政策在公立小学的入学上得到了比以前更为严格的执行。表面上看,是因为适龄儿童实在太多,深层次看,是在位养老金缺口做准备。
如果问中国大城市哪个最缺钱?回答是上海的话,几乎没有人相信。但事实上,从中国唯一连续多年人口负增长、平均寿命最高的地位来看,上海当之无愧地成为未来最缺钱城市。缺什么钱?缺老人养老的钱。三个工作人口养两个老人,这是什么概念的负担呢?
上海姑且如此,10-20年后的中国呢?
很多房地产商准备进入养老行业,目的是为了攫取更大的利润,但这个行当,搜刮油水看看容易,同时也属于地雷阵,搞不好,是要出大乱子的。
综合保险也好(针对非上海户籍),养老保险也好,除了非户籍,去年就把脑筋动刀外国人身上了。
对外籍人士征收社保,涉及到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往往采用双边协议来处理相关问题。为了避免工作人员在本国和就业国重复参加社会保险,中国与德国、韩国曾经签订过社会保险方面的协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社会保险协定》,中国与德国养老保险协定从2002年起就开始生效。按照协议规定,在中国就业的德籍人员,需要提供由德国征收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或联邦职员保险局出具的参保证明,否则需要在中国缴纳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从协议的字面意义上理解,为德籍雇员缴纳社保是强制性的,但很多地方社保局也没有强制执行,大部分公司没有缴纳。目前我国只与德国和韩国2个国家签署了社会保障双边互免协议,协议本身还存在规定数量少且执行不规范的问题。
5月30日,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举办的《社会保险法》说明会上,人社部社保中心副主任徐延君表示,人社部正抓紧起草外国人在华就业参保细则,将对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参加险种、待遇领取等做出明确规定。
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社会保险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参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60万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将逐步纳入中国的社保体系。
上海外服去年开始就给外企吹风了,具体落实,如同引渡条例,要等到中国和对象国家互相签署社保承认协定后才能作为法规实施。
这是个信号,总结起来对个人的参考意见是:
1)想在北京上海等地给孩子入学、买车,除了交税,必须要重视养老保险的缴纳。今后这将是硬指标了。数量多少无所谓,但要哟偶年份、有记录……
2)即便海外移民,现在很多中国人喜欢的移民目的地,养老金缺口问题突出,为了维系其高福利,从中国心移民身上刮油水是好办法。当该国与中国互签养老保险协定后,没准对移民前在中国的保险缴纳记录也会做出要求……
中国人一旦有钱之后,对公益和公共空间的认知和认可仍然停留在30年前,这是中国文化的老大难问题了。现在一部分人时髦地爱上了所谓慈善(其实绝大多数是借机洗钱——这是国际公认的洗钱高尚而高明的方法),但在潜意识里,对养老保险的认可度,仍然是零。根本原因呢?其实,把圣经从头到尾读一遍就知道一半了。
上海缺钱,很狼狈吧?没错。但是,这种狼狈未来中国所有城市都会出现,世界所有城市都会出现。至少上海还拥有吸引外来年轻人的资本可以利用,但那些缺乏吸引力的地方,就真的狼狈了。上周的南方周末对上海的养老困局已经做了总结,但深度远远不够。养老和户口是有机结合的。
在中国,我们说:养老VS户口,放眼世界,就是:养老VS绿卡。
大城市的户口(含孩子入学资格等便利),绝对不会、也不可能放开的,这是资本和资源,懂了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