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望路和建国路的交接口,华贸中心的地界,除了马上要开张的中国大陆最大最豪华的华联新光三越百货,号称超六星级的丽兹卡尔顿酒店也块完工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忙,终于在百货店里搞了铺位,为了这个项目,已经多次往这个地区流窜了。
原来,在对面的建外SOHO也开了一家,但马上关了。其实,北京最好的精品类的商业展示在国贸,这是用脚也想得出来的道理,可国贸的商铺很难找。建外SOHO的经营失败,使我看到了中国白领的本质。即便在CBD范围,即便有光鲜的衣着,即便满口的留学色彩的英语或法语,即便开着100万的名车,即便出入着前卫而名气很大的SOHO……可是,毕竟这么多窝在潘石屹造的房子里的人的消费能力和潘石屹无法相提并论,且在里面出入的老外也似乎只是比背包族稍微高一点的消费水准和习惯。总之,在一个充满压力的白领群中,虽然星巴克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豪言壮语和附庸风雅,虽然SOHO大楼里张贴着很多“成功企业”的广告宣传,可我还是感觉到一种隐隐的拘谨和苦涩。倒并非因为他们不买我的产品(近似礼品的产品一般在高档百货的人气云集地是最佳选择)。
早高峰的味道其实从7点就开始闻到了。坐在温特莱酒店的大堂里一边吃早餐一边看着渐渐多起来的车流,我还是很庆幸自己有早起的习惯,我要是在北京居住工作,应该不会挨上早高峰的臃阻。酒店大堂里有免费上网,早餐之后正好可以浏览新闻,MSN和QQ属于上班族报到打卡后的固定项目,此刻所有的朋友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床上。
磨蹭到9:00,回房间看电视,脑子里在整理下午会议需要提出的问题。
9:30,出发,到以打折闻名的庄胜崇光百货(SOGO)考察。这个百货店的规模很大,但缺乏MALL形式综合性的服务,虽然新楼多出了美食街,不过周围高端居住和办公楼的缺乏,造成它在线条上肯定比同一个系统的上海久光(SOGO)要粗,打折活动仍然要继续下去。总结是:对于我们,可能还不是最理想的商场。
11:00回到酒店,沿西大望路朝红庙方向步行大概200米。红庙的街道口有个慈云寺邮局,里面负责收寄EMS的有个少妇摸样的营业员,皮肤挺白,长得不难看,脸上有小痘痘;我不期望她的服务态度如何和蔼到位,她总算是那个昏暗狭小的邮局里唯一的亮点。在那里,我邮寄过不少东西。和不远处CBD氛围的疾走的白领相比,这个邮局里多是往家乡汇款的外来务工人员、退休领取固定养老金的老伯伯老阿婆。各种方言混杂。我在拨开厚厚的棉质门帘出去的时候,突然莫名地想到骆驼祥子,排队的人群中有带着百货店工地施工队安全帽的建筑工人,没准他刚刚装好GUCCI柜台下的地砖。
从邮局往东,街道对面能看到排队给交通卡充值的人们,大多帽子围巾地“全武行”,看不出性别和身份,但肯定不是一公里以外衣着相对少而精的白领同志。在有太阳的街道这一边,老人坐在椅子上聊天,偶尔和店铺离进出的人们开几句玩笑,这是一个庞大的队伍,但他们肯定会一边用袖口擦着鼻涕一边异常热情地回答你提出的任何问题,相比上海的街道,这里似乎多了很多汽配轮胎店,少了很多饮食铺。就在这个街道上,我找到2家房产中介,了解到为了避免上下班的堵车,很多年轻人开始以30平米1300元/月,或者二居室1800-2000元/月的水平租借着房子,并且,随着CBD的扩大,随着我所进入的高级百货店的开张,这个价格还面临着上涨的可能。中介的姑娘很实在,问我是否给员工居住,还帮我出主意如何效率最大化地分割房间,最后,她们告诉我不用马上决定,因为周围的空房根本不愁租不出去,到员工真正到位的时候再联系最好……
12:00左右,回走100多米,拐进光华路,我曾经在光华路的一家烤鸭店接受过新浪网友的FB邀请,了解到一直往三环方向,CCTV的新址在建之中。而在温特莱广场的范围,感觉到一个小范围的CBD。在一家所谓经营出口转内销的店里买了跟TOMMY的皮带,100元(没还价)。其实,很多类似的服装店的货源属于美国过时的下架货,虽然铁定的是MADE
IN
CHINA,但有品牌的下架货即便加上远洋运费和完整的进口关税,还是比同样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零售的品牌货要便宜。这也是一个我们称为“暴利”的行业,但至少我们能够接受。吉野家的牛肉饭还是和合谷的中式快餐?和合谷的赵总其实是吉野家中国的第一任总经理,是个优秀的经营者,他目前经营着自己的快餐店,模式上沿袭着吉野家,也突破着吉野家,老实说我还是喜欢吉野家的味道,倒并不是因为上海的吉野家从合资对象的寻找到最后的筹备和开张都落下了我的足迹。
下午13;30到17:00,酒店对面的新光三越的筹备大楼的地下食堂里,听着台湾同胞的详细的施工和进场管理说明。忘记说了,三越(MITSUKOSHI)是日本最高档的百货品牌,但这次和北京华联合资的是台湾新光的三越百货,这是他们第一次进入大陆。看得出,他们是专业的,小心的,谨慎的,自信的。之前除了国贸的购物环境和色彩我一直讥笑北京的商业环境,但有个这个13万平米的怪物,我相信北京有讥笑上海商业的理由了。
晚上,告别新光三越的营业负责人——一个皮肤很白,很谦恭和气的西北小伙子,我冒着寒风,放弃了地铁,在下班的人潮中向国贸2期走去,准备和表哥会合。接近摩托罗拉大厦的时候,我上了一个过街天桥。早天桥上,我不得不停下脚步,左右环顾,宽敞的街道上布满不动的车流,车上的人们心情肯定不好,可作为一个偶尔看到此景的外地人,我感叹这里的夜色多么美好。
表哥在国贸没上几天班,他也感叹2期的建筑更加宏伟和敞亮。穿过迷宫一般的地下一层,我依稀感觉到接近中国大饭店的地下商场,比前几年我下榻在此的时候更加明亮和现代。我们到马路上打的到国际俱乐部的星期五餐厅吃了顿美国大餐,然后到舅舅家小坐片刻。
在回酒店前,我特地到建外SOHO再次考察一下商业氛围,已经10点多了。除了个别饭店和咖啡店,似乎都不怎么样。7-11的灯光和人流是其中最大的亮点了。北京的便利店并不发达,开发环境也比较差,但北京的7-11的筹备和开发也留下过我的影子,看到类似南方盒饭摊的组合盒饭形态,我差点又产生食欲。7-11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现实的本地化。在日本,他们销售的是生产包装的冷盒饭(当然可以加热),而在北京,他们销售的是一种客人可以有一定自由选择余地的服务……
酒店的温度很高,长江以北的冬天就是比以南的舒服,躺在床上,我看着电视,想起白天那些晒太阳的老人,此刻他们是否和我一样,也在看着中央3台郭德刚的相声呢?
我爱北京,后会有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