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老嘟嘟”在新浪车坛转载的关于一位西洋女士用自行车拦截汽车车主被强行推搡的照片,点击数超过10万,讨论范畴远远超出了就车论车,上升到了国人文明素质的高度。这也难怪,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一直强调“外交无小事”,涉及洋人的事情,上面不强调,下面的老百姓也喜欢凑热闹。我相信,那位拦截的女性如果是来自郊县的老妈妈,其受关注的力度会打很大的折扣。现如今,街道上围观洋人的情况已经绝迹,但网络“围观”或“围论”洋人的现象多少还存在着。
老嘟嘟是位曾经在援助非洲、建设非洲过程中亲临第一线的老江湖了,他的很多颇有见地的游记,以及关于汽车的文章,从来没象上面这个转载那样引起过广泛的关注(甚至惊动了《北京青年报》),估计他自己也么没想到。
中国的交通状况,北京的交通状况,很难用简单的词汇和报告来总结完整,至少,我们比印度要好点。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之间,以及它们内部个体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也是分分秒秒地在祖国大地上发生着。很多事情,没搞清楚来龙去脉,还真不好议论当事者谁是谁非。西洋女士的事件,绝大多数的猜测是,那个轿车司机侵占非机动车道甚至撞了自行车还蛮不讲礼……可是,在某些情况下,因为道路建设和协调的不得力,沿马路的单位或小区无法直接开行到机动车道,而不得不借道相当一段非机动车道才能如愿的情况也不少见。更多的可能是,那个轿车司机的无休止的喇叭和缺乏起码文明态度的举止惹恼了外国女士。看样子,即便撞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懂得幽默和礼貌,下车向那位女士献得一番殷勤,对方总不见得象“专业撞车队伍”那样讹你钱财,那位司机把西洋女士也当成那些一直以来逆来顺受的送菜农民了,难怪出现尴尬局面。缺乏文明意识和幽默感的结果是,不仅网络要声讨,看来有关部门也或多或少会干涉一把,何苦呢?
老外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有步行的,有踏滑板的,有穿旱冰鞋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开机动车的……他们的出行方式,的确比我们要丰富多彩和自由随性。骑自行车的老外,从西藏到北京,或许是最多群体的一种,还真值得保护。因为他们体验并渗透进了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挤占着可忽略不计的道路空间,最主要地为我们的环保作着贡献。相比上面图片的那一群,骑自行车的要可爱得多。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外喜欢在中国把淘汰一段时间的长江三轮摩托当宝贝。这些高污染的玩意,被一群商人改装后,以每台4万甚至7万的价格出手,专卖那些喜欢刺激和出风头的老外,排气管刻意地改装成能高声突突冒烟的,外观颜色要么是二战德军的土绿色要么是黑底带夸张花纹的。刚开始我们看到觉得是个性,可当几乎每个小区的老外都有这么几台。每天晚上带着一百以上的分贝肆意地在小区里叫嚣的时候,就会产生讨厌的情绪了。其实,这些摩托根本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曾经是模仿宝马型号的故事,也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中期。被虚荣地涂上BMW标记的高污染、高噪音的玩意,很多时候还被我们嬉笑地看作个性和好玩。
那位拦截机动车的西洋女士,即便这个事件你也多少担待点责任,可总比那群骑三轮摩托的可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