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质疑对青藏铁路旅游的热抄:火车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2006-07-04 15:15:07)
分类: 环保和绿色产业专题
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我个人感觉,物资运输和军事战略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所谓旅游资源的开发。姑且不说脆弱的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能否应付大量的观光人群,单就火车旅行过程中的高原反应,就应该在通车后相当一段时间后,待医学专家有了严谨的科学数据分析后,才轮到旅行社的”热抄“。
从处女行的结果看,车厢里至少1/3的游客出现比较厉害的高原反应,这样车到拉萨,怎么可能有力气应付更有意义和色彩的旅游日程呢?笔者曾经直飞西藏旅游,也参与过从格尔木自驾到西藏的活动,我可能比那些自己没去过西藏,只知道跟风热抄的媒体和旅行社的公关们更有发言权。
第一次进藏是飞机直飞拉萨,由于心态好,根本没来得及体味到高原反应,到达的下午我们直接住进宾馆,我犯的唯一的错误是:看到行李生太辛苦,自己逞强提着拉杆箱直奔三楼,可走到二楼楼梯口,已经感觉离晕厥不远了。当天旅行社的安排是静养休息,的确,晚上无法睡好觉,基本是一个小时醒一次。但第二天一早,照样坚持摸黑起来吃早饭,还猛和酥油茶,等太阳出来出发去布达拉宫时,感觉已经好多了。到第三天出发翻越6000米以上的雪峰时,严格按照当地司机的劝说,硬挺着不打瞌睡(其实瞌睡大半是缺氧的反应之一)——动力是要对得起从平原城市带去的高级摄影器材……就这样,基本三天就彻底告别了所谓的
高原反应,之后的日子,你当然不可能象在平原时那样自由放肆,但基本也没有异常感觉。
 
第二次从格尔木,也就是现在的青藏铁路起点入藏,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既然你决定到西藏旅游,那就塌塌实实地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宽广的西藏大地上发挥,够你看够你拍的。格尔木出发的沿线,绝大多数还是枯燥无味的风景,亮点真的不多。话说回来,等你在火车上因为渐近的高原反应折腾得无心欣赏风景的时候,你就回抱怨车窗外景色的单调和乏味来。自己开车的好处是:我们事先做了充分的应付最艰苦事态的心理和物质准备,本身也在享受驾驶的乐趣;我们经常随意地在路边停车、拍照、露营、修车——我们始终是和大地和大气混为一体的,那种渐上高原的感觉,虽然也有不适应,但至少是有主动和直接的。
 
火车的问题在于:和飞机的直接达到相比,其漫长的过程是渐行的、折磨人的;要知道,大部分人在火车上并不能真正休息好,对于旅行社天花乱坠的宣传,一旦在生理上出现严重的不适,心理上就会出现严重的不满甚至后悔,这样最坏的结果是:直接给你达到拉萨后更精彩的内容蒙上了阴影!同时,和自驾游相比,你对高原的适用和体验是在一个人为造成的铁盒子里被动接受的,即便车厢里不断供氧,但要知道每个人对高原缺氧的适应力和反应度不尽相同,一锅端的“被动疗法”其实并不能做到科学的对症下药。举个不怎么确切的例子:南美的巴西足球队或阿根廷队,为了应付在玻利维亚高原举办的比赛,一般都会舍弃所谓适应期而就在当天或提前一天抵达玻利维亚参加比赛,其原因就在于:对高原的适应,往往“突然袭击”的效果比设定个不三不四、不长不短的“适应期”要好很多……
 
我可以想象,那些从新青藏铁路上下来的,穿着花花绿绿、价格不菲的专业登山服的城市动物们耷拉着脑袋、提拉着微型氧气瓶的狼狈摸样……我再强调一遍:为了对得起你带过去的那一大堆的摄影器材和先进装备,拿出你的野蛮,展示你的随意,别从城市出发开始,就把自己包在满吞吞的铁盒子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