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就跟上海的车友讨论过是否买车一定要买本地牌照的事情。上海的车牌拍卖制度成本很高,所以上外地牌有它无奈的地方,
 可是我一直强调“小算盘不一定赢到最后,由于上海的养路费
 平均比外地的一年高一半左右,随着道路的拥挤,绝大多数本地
 牌照的车主肯定会逼迫政府出台限制外地车的措施。
 时间段对高架道路的行车限制是平民愤的一种姿态,操作结果并
 不满意(需要大量警力配合),而最近让外地牌照车每月多交
 150的政策,感觉有点步步逼近的味道了。
 有些人谈到报复问题。我要说:这是你小孩子气的见识,等于说,
 你不让进你家门,我就不让我家门。涉及不同的城市和地方,不可
 能这样(哪怕有点小的地方保护主义)。北京周围的城市不让北京
 的汽车进或者加通过费,他们还要不要到北京去办事了?要不要见
 中央领导了?一个道理,更何况,上海还是很多周边城市后花园
 的对象。
 其实,去年,浙江杭州等城市本身已经在检讨养路费太便宜并出台
 了一些措施。道路资源不够不单单是北京或者上海的窘镜,很多
 周边“小”城市由于基础不足,面对汽车潮和拥挤,可能措施和准备
 更不足,而由此产生的政府限制的措施,往往更加刻薄严格(突然性强)。
 我总感觉:随着交通一卡通在江浙地区的通用,养路费统一也是迟早的
 事情。
 另外,为了保护自己的城市资源,哪怕一个费用统一了,各个地方肯定
 还会出台政策,类似收取进城费这样的。比较大的城市和地区,应该
 有自己的相关政策。
 我们必须知道,中国地大物不博,包括道路。经济实力也决定我们不是
 美国那样的汽车文化的国家。
 类似户口簿以及地方措施(牌照)的东西,一旦到了一些重大的个人
 抉择的时候,你还会觉得没有了它们你真的不方便。
 最近,随着猪肉价格的不稳定,已经废弃很久的政府补贴战略性猪肉
 储备的政策又要出台了。
 所以,别望了你所处的地方和国家,别什么事都和美国比。开着敞棚
 车,听着摇滚乐,这种自由的行车,到了加油站的时候,你还是会
 因为怀疑汽油质量以及不能用信用卡付款而叹气道:“想当初兄弟
 在美国的时候。。。。。。”
 钱不够,就别买车换车,牌照,尽量本地化吧!
 
 |